從史前四億年開始的蟲群進化

第75章 登陸的設想

新模板的外形參考工蠆,也就是短翅鱟模版。因為主要目的是探索而非戰鬥,在陸上也沒有其它品級提供補給,林易為新品級設計的步進結構與攝食結構較為保守。

並沒有如兵蠆那般高度特化的猙獰鐮肢,依然是經典的五對附肢與兩對螯肢的組合,平庸但有較強的泛用性,能同時兼顧進食,捕獵等多種需求。

而提到附肢,也就引出了最後一個問題,那就是是在沒有水的浮力情況下持續支撐身體的問題。

失去水的浮力,支撐身體的問題將與氧氣,神經並列,成為困擾節肢動物體型最重要的三個問題之一。

哪怕在後世林易生活的時代,海生的蝦蟹,其極限體型遠超任何同時期的陸生節肢動物。有史以來最大的節肢動物萊茵耶克爾鱟也是水生的物種。

因此,為了讓新品級能在陸地上正常活動,首先需要改造的就是附肢的粗細與內部的肌肉量。

不過,這個問題對林易現在來說已經不是問題。他直接將無畏兵蠆與二代開拓母蠆的雙層殼體偽內骨骼結構縮小並安在了新品級的身上,讓新品級的五對負重足變得尤為粗壯。

除去整體粗壯度問題,附肢末端的結構也是影響生物陸地行動能力的重點。

而在這一點上,節肢動物就有些不如後來登陸的肉鰭魚類了。

魚類的肉鰭平攤開來具有足夠的觸地面積,而早期節肢動物的步足多類似後世蝦蟹的足,末端尖長,適合在海床的沙地上行走,但在陸地上,容易陷入沙土中,難以支撐身體。

哪怕是直蝦類甚至後世的多足類,在這點上也並沒有進一步的最佳化,這才留下了那些砂岩層中的爬行痕跡化石。

而改進的方法也很簡單,將附肢的最後一節改造為較為寬扁的造型,並將其呈外八字放平,形成被稱為跗節的結構。

後世昆蟲還在跗節結構上進一步改進,演化出了兩根用於更好的抓握各種表面的幾丁質跗爪。而現在林易沒必要整這個,只需要增大跗節的抓地面積即可。

五對負重足很快就改造完成,而螯肢相關的基因序列就並不需要詳細的編輯了,稍稍增加其肌肉強度,讓其在陸地上也能正常揮舞即可。

同時,來自短翅鱟模板的劍狀尾節也被保留。

儘管這個時代理論上沒有任何陸地掠食者需要短翅鱟的尾刺防禦,但是林易還是將這個較短的尾節裝上,以保持其身軀的平衡。

全新的,被稱作探索工蠆的品級就這樣誕生。計劃中,它們將沿著匯入迪克拉隕石坑海域的河流向前,看看這個時代的內陸,至少是河流兩岸,能不能帶給他一些驚喜。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