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陸地,這一對早期水生生物來說不亞於人類飛上太空的壯舉,對節肢動物來說,天生更為簡單。
對於動物來說,離開水源,登上陸地,最為關鍵的無外乎是幾個方面-保持水分,呼吸空氣,抵擋紫外線,與支撐身體。
而對節肢動物來說,這些中,有很多都不是問題。
首先是保持水分。雖然具有種種缺陷,但無可否認,外骨骼結構在迭甲以外,也天生具有鎖住體內水分防止流失的功能。
同時,外骨骼也能起到很好的抵擋紫外線,保護下方脆弱的細胞組織的作用,兩個問題就這樣被一次解決。
也正是因此,現生節肢動物的不同類群是在海洋中就分道揚鑣,各自獨自登陸的。
螯肢亞門,也就是後世蜘蛛蠍子的祖宗,現在還不知道混在哪類底棲的板足鱟裡撿垃圾呢。
多足亞門,即後世蜈蚣馬陸的祖宗,根據形態推測,目前大機率是和直蝦一起在海岸潮間帶撿垃圾。
而甲殼亞門,也就是後世蝦蟹的祖宗已經進化出了葉蝦,袋頭蝦等雙瓣殼節肢類,但除了袋頭蝦比較爭氣,選擇了直接乾死其它的撿垃圾生物,大部分也都在迪克拉隕石坑等特殊環境的海床上撿垃圾。
只有六足亞門,也就是後世昆蟲的祖宗目前身份成謎,不過以這些傢伙此時的硬體水平,八成也不知道擱哪片撿垃圾吃呢.而後世研究表明,除甲殼亞門以外的類群都是不約而同的在隨後的志留紀登陸,並在泥盆紀,石炭紀開始繁榮。
之所以提到各大類群的區別,是為了引出接下來的問題-那便是如何從空氣中獲取氧氣。
陸生節肢動物採用了氣門式呼吸系統,但在呼吸系統內部,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呼吸結構。
螯肢亞門將在水中呼吸的書鰓結構加以改進,其實就是簡單的包裹至體內,便形成了書肺-羨慕嗎,腿換的.同時,它們具有含銅的藍色血液,參與輸送氧氣。而其他兩類陸生節肢動物的呼吸系統就要簡陋得多,血液或者說體液不直接參與氧氣輸送,而是直接透過體壁上的結構吸收。
到了這一步,新品級終於才是出現了需要林易用基因編輯手段解決的問題。
既然已經有了書鰓結構,那麼林易自然是選擇將書鰓包裹至體內,形成書肺的較高效方案。
相關的基因序列,林易在折騰開拓母蠆的時候就將書鰓與噴水推進系統結合過,包裹在體內也並非難事。
書肺的肺頁結構漸漸成型,同時,林易還為其安排了一套脫胎於角石噴水推進系統的主動呼吸器官,讓其能持續不斷的主動進氣。
一整個能從空氣中吸收氧氣的結構就這樣完成。至於缺腿的問題,反正有基因改造手段兜底,想要多少對附肢林易都能整出來。
現在,他已經有了不需要將書鰓返祖,就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其相關基因序列來自於此前捕獲的大附肢類幽鶴蟲-增節發育。
在這些節肢動物的生長過程中,體節會隨著年齡段的增長,也就是蛻皮而增加。而將這些相關的基因序列整合並修改,就能增加個體的體節,從而憑空長出更多的附肢。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