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邊。
一處如海床上裂痕的深深海溝處,開拓母蠆龐大的身影在五對划水足與噴水推進系統的推動下緩緩掠過,投下的陰影緩緩沒入海淵之間。
不過,現在開拓母蠆所處的這處海溝,卻並非奇蝦巢群此前那處海溝,而是開拓母蠆發現的另一處。
但卻正是此前奇蝦巢群遁入深海之中,躲避直螺角石巢群的行為啟發了林易,讓他打算同樣在深海中建立幾座母巢,以防萬一。
直螺角石成體佈滿氣室的中空殼體對水壓的耐受能力較弱,微光環境下的視力短板也讓它們在幽暗的深海處處受限,是難以進入深海發展的。這也是為何奇蝦巢群能倖存至今。
而林易現在不僅具有來自奇蝦巢群的耐壓外骨骼與夜視複眼,還具有原創的回聲定位系統,足以在黑暗中自如的活動。
而既然陸地母巢的計劃因為陸地還並未具有完善的生態系統而失敗,那深海便成了最佳的庇護所,為林易儲存火種。
母巢的基因序列並不需要進行太多的改造,就能適應較深海域的水壓。但為了以防萬一,林易還是選擇先在海溝兩岸蛹化母巢,再向下派出工蠆探索。
頭部下方的中眼掃視著海溝兩側,目視著產下的巨卵在海床上緩緩向著母巢的方向變化。
漸漸的,母巢成型,林易立即控制其產出幾隻形似蟹體鱟的築巢工蠆-當然,是具有來自奇蝦巢群的耐壓殼體與夜視複眼的版本,以適應深海的環境。
築巢工蠆擺動著划水足,緩緩向著深淵下進發。而林易的思緒也發散開來,準備對深海下的母巢群進行針對性的改造。
在深海中安扎母巢,除去防備直螺角石巢群,林易還有另一個目的。
各種自然災害與環境變化中,深海受到的影響往往是最小的,後世無數倖存的深海孓遺物種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而某種意義上,巢群這樣的存在形式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本來就遠超普通生物,尤其是具有多種不同大小品積分化的巢群。
眾所周知,一個物種想要長久的繁盛,僅有頂級生態位是不夠的。
真正決定物種成敗的,是那些食物鏈底層撿垃圾吃的小型動物。它們是一個類群的基礎,一旦這類生態位的物種缺失,再強大的頂級生態位與再穩定的中層生態位也是無根之木。
離林易最近的例子是翼肢鱟類,而地球生命史上最經典的例子則是非鳥恐龍,都是輸在缺少最底層生態位的物種上。
還有最慘的盾皮魚類,遇到了兩次滅絕事件的先後打擊,第一次針對那些小型基礎生態位物種,大型物種暫時倖存,但大難不死,必有補刀為脊椎動物打下江山的盾皮魚類就這樣早早滅絕乾淨。
但若是具有複雜品級分化的真社會性巢群,就幾乎不會遭遇類似的問題。只要不是全部個體被同一時間抹殺,巢群就有足夠的時間找到最適合當前環境的品級,並大規模生產。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