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後。感知中,短翅鱟的基因序列被母巢所提取,現在,又一個全新的物種能被母巢所產出。
但或許是短翅鱟與羽翅鱟同屬板足鱟類,林易驚奇的發現,那些神經系統相關的特殊突觸結構基因片段,竟然可以整合進短翅鱟的基因序列之中,產出可以被他的意識直接控制的短翅鱟個體。
然而,原版的短翅鱟作為在海床上撿垃圾吃的食腐動物,對林易來說暫時並沒有什麼用處,需要母巢的基因編輯能力對其基因序列進行修改。
意識集中,讀取短翅鱟的基因序列,首先將薩卡班甲魚基因組上決定髓鞘發育的片段嵌入,加強其神經系統。
隨後,看向短翅鱟口部旁的一對細小的鉗狀螯肢,林易陷入了沉思。
板足鱟類與後世的蜘蛛蠍子同屬節肢動物門下的螯肢亞門,顧名思義,無論大小形態,它們都擁有一個共同點,在口部旁長有一對被稱為螯肢的小鉗子,用以輔助進食。
當然也有其他的作用,例如翼肢鱟類將螯肢作為殺傷武器,後世的蜘蛛將其作為注射毒液的毒牙等。
羽翅鱟也具有這個結構,但並不發達,同比例之下甚至還不如撿垃圾吃的短翅鱟,但林易卻並不打算為羽翅鱟裝上放大版的短翅鱟螯肢,而是打算另闢蹊徑。
意念選中短翅鱟除螯肢外的第一對肢體相關的基因片段,再將決定螯肢末端發育的基因片段複製過來,替換其在基因序列中的位置。
在稍稍調節決定肢體大小的基因片段,一個生著一大一小兩對螯肢的短翅鱟基因模版就出現在母巢的基因序列儲存中。
設想中,除去口邊的一對螯肢用於輔助自身進食,第二對更發達的鉗狀肢體也可以撕扯食物,輔助周圍的同意識網路下個體進食,彌補羽翅鱟個體進食能力較差的缺點。
想著,對短翅鱟基因模版的體型再次進行編輯-由於有羽翅鱟基因模版作為參考,放大短翅鱟的體型並不是什麼難事,最終,其體型達到了羽翅鱟的一半,這是林易推測出的最合適的大小。
第一隻這樣的短翅鱟個體就在第二母巢中開始了培育。
以第二母巢目前的大小,產出如此大小的個體正好。不多時,一隻大號短翅鱟個體揮舞著一對額外的螯鉗,從母巢表面的孔洞中游出,緩緩落在房角石屍體的表面上。
立即,在林易的控制下,一對細長螯肢開始運作,在房角石已經被撕扯的面目全非的表皮上開始撕扯肉塊,供自己以及母巢吸收。
擁有一對大螯與一對小螯的改良短翅鱟個體撕扯血肉的效率確實高出僅有一對小螯肢的羽翅鱟不少。但與林易預期的效率相比,仍然是不夠的。
意念一動,再次透過母巢對短翅鱟的基因序列進行編輯,選中了又一對肢體的基因片段。
林易的想法相當簡單粗暴,一對大螯不夠,便再長出一對,兩對共四隻大螯撕扯血肉,其效率怎麼也能達到可堪一用的程度。
但想象著新的短翅鱟改良型個體造型,林易突然想到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短翅鱟有四對共八條附肢,第一次基因編輯已經將其中的一對肢體改良為螯肢,僅剩下六條用於行走。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