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再繼續將第二對肢體也修改為螯肢,就會面對一個困擾了螯肢亞門整整四億年,且沒有什麼好辦法的問題。
早期螯肢動物的演化中,將大量附肢特化成了呼吸用的書頁狀結構-書鰓。後世的蛛形綱則將其包裹入體內,就成為了書肺。如此結構讓它們獲得了整個節肢動物門最強的呼吸能力,但卻也同時帶來了一個問題-剩下的附肢不夠用了。
最原始的節肢動物如三葉蟲,像今天的蜈蚣和馬陸那樣每個體節都長有一到兩對附肢。
而進化程度較高的節肢動物,體外的大部分複雜結構,如口器,觸角,甚至生/殖器官都是由多餘的附肢特化而來。
因此,節肢動物中進化程度最高的昆蟲僅保留了六條附肢,其餘進化程度較低的反而保留的更多。
螯肢亞門因為早期將太多附肢特化成鰓,在後續的演化中,腿不夠用,就成了它們永遠的痛。
就像如今這樣,如果再次為短翅鱟裝上一對螯肢,那僅剩的兩對步足就難以支撐起個體的行動。而如果想要憑空變出一對附肢,以現在的基因編輯能力卻又做不到。
這讓林易不由的感嘆-前世,他沒少嘲笑過螯肢動物為了同時滿足進食,捕獵,感知,行走或游泳,以及繁殖等需求絞盡腦汁,瘋狂拆東牆補西牆的窘境,沒想到如今,輪到他自己來體驗這般困境。
突然,一段基因片段進入了林易的視野-那是他此前完全不屑一顧的三葉蟲基因片段。
作為最原始的節肢類,三葉蟲的附肢還未特化,在每個體節都生著一對。
如果將三葉蟲決定附肢數量的基因片段嵌入短翅鱟的基因序列,就能完美的解決這個困擾了螯肢亞門數億年之久的問題。想著,他立即開始了行動。
這次的基因編輯涉及到整體身體結構,改動較大,多費了一些時間。
最終,腹部,也就是後體的第一個體節決定腹面書鰓發育的基因片段被一對來自三葉蟲基因序列的,決定原始附肢生長的基因片段取代。
而隨後,關於附肢形態的基因片段又被替換為來自羽翅鱟槳狀划水足的片段,成功的讓短翅鱟多出了一對類似羽翅鱟的划水足。
現在,最新改良的短翅鱟模版擁有兩對大螯,兩對步足與一對划水足。林易立即控制第二母巢開始產出如此的短翅鱟模版,並讓它們用兩對後新增的發達螯肢與一對原本就長在口邊的小螯肢全力撕扯房角石的軟體組織,供應第二母巢的消耗。
而這次,改良短翅鱟個體進食的效率也終於達到了林易的要求,讓他可以放心的繼續謀劃下一步的打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