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螯肢進一步特化成具有殺傷力的螯鉗作為武器看似是個不錯的選擇。
工蠆模版用於撕扯血肉組織的螯肢只要稍加改進,便是優秀的攻擊武器。像後世的翼肢鱟類與蠍類都採用螯鉗作為輸出手段。
但某種意義上,特化螯肢,同樣是為了進食與輸出兼顧的妥協。
翼肢鱟與蠍都屬於螯肢亞門,典型的口器抱歉只能靠螯肢來湊。如節肢動物中口器結構最複雜也最高效的昆蟲就不需要演化出螯肢這一結構。
並且,螯肢的結構註定了,它們更適合對付多而小的敵人,而非攻擊單個體型龐大的敵人。
事實上大部分非社會性生物也並沒有以小搏大的需求。總之,要對付直螺角石這般龐然大物,照搬螯肢結構並不可行。
要想對直螺角石造成有效的殺傷,還是需要足夠大的輸出結構。
思來想去,林易還是打算使用還是兵蠆原本脫胎於羽翅鱟的鐮肢。一對鐮肢合攏後就像是一把巨大的夾子,足以對直螺角石的軟體部分造成可觀的傷害。
但想要在夾住後持續造成傷害,就需要對鐮肢內側的長刺進行改進。
林易將鐮肢上原本呈現圓錐形,適合固定獵物軀體的細長尖刺壓扁並加寬,再在內緣開出鋒利的切割刃狀結構,使其如兩排匕首,能輕易撕扯開血肉。
這些改造過結構,如匕首般的尖刺長短不一,類似合弓綱脊椎動物的牙齒分化,由幾根特別粗大的刃刺與整齊排列的小刺組成,當鐮肢收攏,相鄰的刃刺就會兩兩交叉,如剪刀般進一步加強殺傷力。
同時,兵蠆分泌消化液的毒囊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林易將兵蠆的正常消化系統進一步簡化,騰出的空間用來容納更大體積的毒囊,以向被夾住的對手體內注射更多的消化液。
代價便是現在的兵蠆消化生物血肉的能力降低,甚至會影響其正常生活。
但好在,母巢產出的營養卵相當好消化吸收,讓兵蠆們可以將消化食物的任務徹底交給母巢,而自身則以母巢產出的營養卵為食。真社會性物種的優勢顯露無疑。
在經過一些細節上的改動,戰鬥力全面升級的二代兵蠆就這樣誕生。
且由於二代兵蠆相比一代主要是針對性的結構最佳化,母巢產出一隻二代兵蠆所需的營養物質比產出一代兵蠆所需僅僅略高,依然可以大規模暴兵。
開拓母蠆直接蛹化而來的母巢具有完備的海林檎簇群結構,並且幾隻築巢工蠆體內脂肪組織中儲存的營養物質讓母巢開局就擁有不少的營養物質用以產出兵蠆。
不多時,數只二代兵蠆就張著刃刺叢生的鐮肢,從母巢表面的孔洞中被產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