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由於很少遭遇對手,林易並沒有對兵蠆的基因序列進行太多的改進,在羽翅鱟模版的基礎上增加了毒腺與尾夾,就再也沒有進行大改。
並且,開拓母蠆誕生後,林易就有了大規模暴兵的能力。
但同樣由於沒有需求,這段時間內他依然採用母巢直接產出個體的方式來繁殖,且多產出工蠆用於打理海林檎簇群,兵蠆的數量一直停留在夠用就行的級別。
母巢雖然能直接產出個體的卵,但終究數量有限,且需要產出營養卵,直接蛹化產出成體個體,剩餘的產量就有些不夠了。
林易需要的,是數量夠多的,可以高效產卵的品級。
意念一動,透過母巢對現有的基因序列進行編輯。
選中開拓母蠆的基因模版,將其頭部的三對攝食附肢改為一對類似羽翅鱟模版的鐮肢,卻將那些叢生的尖刺變得更為細密,不再適合戰鬥,而是適合刨開沙土,並篩出沙中的大塊顆粒。同時,改進版鐮肢,或者說耙肢之間還有一對螯肢,用於輔助進食。
而後體,也就是腹部部分則大刀闊斧的進行了改動,直接使用了來自築巢工蠆的模版,讓其不成比例的膨大,類似蟹體鱟的造型。但不同的是,內部卻並非脂肪,而是膨大的,來自海神盔蝦基因序列的卵巢,讓其具有驚人的繁殖能力。
同時,尾刺接近退化,讓其不具備任何攻擊能力,其他的附肢也全部改為普通步足,儘可能的減小成本。
而這個品級就被林易簡單的稱之為母蠆,與工蠆,兵蠆作為巢群的三個主要品級。開拓母蠆則劃分至其下,作為一個亞品級存在。
同時,林易也對兵蠆的基因序列開始進行編輯,以與直螺角石對抗。
首先,他為兵蠆從羽翅鱟模版改進而來後,就一直沒有大改的身體結構稍加改動,就像改造工蠆,也就是短翅鱟模版那樣將一個體節的書鰓替換為附肢,隨後改變附肢形態,替換為扁平的槳狀划水足,讓新的模版擁有兩對共四條划水足。
此前,林易巢群面對的對手中,僅有海神盔蝦一種在開闊水域活動,但作為濾食動物的它們速度與靈活性只能算得上不差。
而直螺角石在開闊水域擁有前所未有的機動性,讓林易必須強化兵蠆的遊動能力。
如果不是會擠佔肌肉附著的空間,以至影響戰鬥力,他甚至打算把噴水推進系統也給兵蠆裝上。
但可惜這種事沒有如果,只能退而求其次,發揮節肢動物的傳統藝能,遇事不決就特化一對附肢來應對。
解決完了機動問題,剩下最關鍵的就是造成有效殺傷的能力。
羽翅鱟的一對鐮肢其實並非為戰鬥而生,其正確的使用方法是用那些長刺如篩子般從沙中將三葉蟲等底棲生物篩出,並困住獵物,再用其它附肢與尾刺穿刺拉扯,造成殺傷。而羽翅鱟模版改造而來的兵蠆強化了這些刺的結構強度,讓其輸出能力得到提升。但主要作用依然是控制而非直接造成殺傷,欺負欺負薩卡班甲魚和小型三葉蟲還行,面對海神盔蝦這種大型獵物,依然需要改進後與毒囊相連,能向內注射消化液的尾刺出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