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更像是被定向編輯過的產物,就像利用母巢的基因編輯能力對羽翅鱟的基因序列做的那樣。
但,在這個時代,沒有母巢的情況下,一隻野生羽翅鱟的基因序列又是被如何進行編輯的?思來想去,林易只想到了一種可能。
……
後世研究表明,4.66億年前的中奧陶紀達瑞威爾期,一顆直徑150km左右的小行星與另一顆小行星發生碰撞並裂解,將大量細小的碎片拋向地球,史稱中奧陶紀流星事件。
正是在這次事件後,繼寒武紀大爆發後的地球生命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物種演化事件-奧陶紀大輻射開始了。
如果將漫長的生物演化史比作一棵大樹,那寒武紀大爆發讓樹有了枝幹,而奧陶紀大輻射則為這棵大樹光禿的枝幹填充了細枝與樹葉。科或屬層級的分類單元開始大規模輻射演化。
而後世研究給出的解釋是,中奧陶紀流星事件將宇宙中的部分營養物質帶入地球,同時揚起的塵埃讓溫度帶開始劃分,極大程度的豐富了物種的多樣性。
但進化程度遠超時代的母巢與巢群出現,就不得不讓林易重新審視這次事件。
母巢這種存在並非目前地球生物的進化程度所能達到的,而偏偏在不久-當然是相對於漫長的地質時代來說-之前,發生了一次大量天體碎片墜入地球大氣層的事件,並同時引發了地球生物的一次大規模進化,讓他不由得聯想。
珊瑚礁間,兵蠆的發達複眼向上看去,目光彷彿要穿透層層水波,再透過大氣層,直看向九天之上。
如果使羽翅鱟基因發生定向突變,並獲得蛹化母巢能力的未知事物真的來自那顆因撞擊解體的小行星,那麼它分散墜落在地球大氣層內後,就必然不止影響了那一隻羽翅鱟。
角石作為奧陶紀最為優勢與多樣化的物種,有個體接觸到從天而降的未知事物,並化身母巢,再創造出一個以角石類為主體物種的巢群,也是理所應當。
……
思索間,外圍,兩隻直螺角石從漏斗中噴出水流,龐大的身軀湊近珊瑚礁邊緣,狹長的眼瞳透過外圍的珊瑚礁縫隙看向母巢與其側遊動的兵蠆,碩大的眼球與兵蠆脫胎於羽翅鱟的複眼相對,彷彿深淵中的巨大海怪透過沉船的舷窗,打量著驚慌的獵物。
同時,更多的幼體直螺角石也隨湊上前來,遊動著穿過礁石間的縫隙,向著兵蠆與母巢試探性的游來。
如果這些直螺角石真的是另一個巢群下的個體,那麼這些幼體大機率也並非毫無戰鬥力。
面對對方可能的試探,林易控制兵蠆張大鐮肢,叢生的刃刺隨著鐮肢的展開亮出,直殺向游來的直螺角石幼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