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星之子

第111章 機制討論

人類的身體是一個始終在執行的,不停損傷並且重生著的複雜系統。細胞非常脆弱且生命短暫,因此人體必然具有替換它們的能力。

細胞能夠進行有限次數的分裂,分裂後的細胞能夠具備正常工作的能力。這都是完全能夠推測,並且不怎麼高深的基礎生物學知識。

但是正如箴言所說的那樣,“垃圾是不會自己走進垃圾堆的。”那些進入生命末期,幾乎已經喪失了正常工作能力的細胞並不會自動凋亡,同時那些破裂的細胞膜和流出的細胞內容物也需要有“人”來負責打掃才行。

這種情況下,負責清除衰老細胞的nk細胞就會尋找到衰老的體細胞,然後貼上去釋放穿孔素和顆粒酶。流淌出的細胞質最終將會被巨噬細胞所吞噬。

等周圍的細胞再次完成了分裂後,這裡空餘的位置就能夠得到補充。人體的正常功能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而量子釋能綜合症一開始出現的持續高熱,但這個發熱很顯然並不完全來自氫原子的電子從激發態跌落回到基態所釋放的能量。

陸沉得出這個推理的過程也很簡單——那些患者發熱的溫度不對。

一個氫原子的電子從n=2激發態跌落回到基態,能夠釋放出一個能量為10.2ev的的光子。因為這個光子的波長是121.6nm,它對蛋白質中的芳香族氨基酸中的共軛雙鍵發生作用,使其氧化斷裂或者交聯,從而導致蛋白質的斷裂和變性。同時,它還可以和蛋白質裡的二硫鍵,醯胺鍵等共價鍵發生反應。從而加重對蛋白質的變質效果。

問題就出在這裡。

這些氫原子電子跌落能態所釋放出的能量,並不會完全轉化成熱能。它會首先破壞蛋白質裡的各種化學鍵,讓它們斷裂。其餘的能量,才有可能轉化為熱能。

那麼,這些患者病程中的長時間高熱就解釋不通了。爆炸時,明顯是大量電子同時跌落能態,瞬間釋放大量能量所致。但爆炸前的穩定高熱卻沒有一個合適的解釋——陸沉曾經認為這種發熱應該是電子能級跌落導致的。

不過在學習了一段時間的物理學之後,陸沉開始意識到的自己的認知問題。如果這種不可控的高溫是持續由能級跌落釋放的熱能,那麼這就意味著在一段時間裡,量子釋能綜合症患者體內發作的頻率,或者說跌落能級的氫原子電子數量總體是保持穩定的。

如果這種釋能可以保持穩定,那為什麼發熱七天左右就會炸呢?不合理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以至於陸沉不得不做出了一個推測——發熱不可能全是量子釋能綜合症惹的禍。

回到酒店的路上,陸沉一直在向楊偉民介紹自己的推測。這個推測其實並不成熟,陸沉不可能像楊偉民那樣自己琢磨十幾年甚至更久才把結論說出來——所以他說話的時候有些結巴,還有些語無倫次。

這時候就體現出楊偉民的本事了。陸沉一會嘟囔氫原子釋能不會全部轉化成熱能,一會又恍然大悟說什麼“釋能不應該始終保持穩定”。要是換個普通臨床內科教授來聽,說不定要讓陸沉去先找李曉慧主任聊聊天。而在組裡幹了這麼些日子的楊偉民不光聽明白了陸沉的理論,並且還迅速抓住重點開始了自己的思考。

“為了方便討論和思考,讓我們假設一開始發生電子能級跌落的位置是細胞內部。”楊偉民拉著自己的學生開始了討論,“細胞內的氫元素電子能級跌落,並且釋放能量的時候,紫外線會首先影響到這個細胞內的蛋白質,並且對細胞膜造成損傷。發生了釋能的細胞本身會死亡。”

而在這個基礎上,釋能細胞周圍的細胞也會同時收到損傷,並且這個損傷會一直持續到光子的能量被消耗乾淨為止。

假設光子穿越了三百個細胞後才被消耗殆盡。那就意味著,這三百個細胞都發生了嚴重損傷,並且形成了一個條狀損傷線。

而此時,釋能原位的細胞內部,還有很多氫原子正處於n=2的激發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