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聯合政府成立始末》拍攝的時候,人們對於“什麼樣的紀錄片才能有效”尚無定論。所以這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就受到了很大影響——它包括了許多種表達形式。從最簡單的講座形式,一步步進展到動畫、真人演出、手繪、互動影片和短劇形式。雖然只是“一部”紀錄片,但最後拍攝出來的成片時長足足八個小時。
五名宇航員現在什麼事情都不做,就一門心思盯著自己面前的紀錄片看。這倒不是因為他們擔心大崩潰發生在自己的身上,而是在執行鄭燕的命令。
“著陸艙已經在火星表面著陸三十七分鐘了。”鄭燕一邊看著螢幕上的紀錄片,一邊雙手快速在旁邊的鍵盤上敲打著詢問道,“他們什麼時候可以繼續執行任務?”
這條訊息發出去,那就要等待最少半個小時才能得到回應。她也不知道地球那邊究竟是什麼人給自己發來了“觀看《記錄·聯合政府成立始末》”的要求和指令,但根據她和阮紅英的判斷,執行這道命令並不會對登陸行動造成負面影響。
就是看個紀錄片而已,這能有什麼問題?但情況很快就出現了一些小小的變化——比如登陸艙已經完成著陸任務,但從控制中心發來的命令仍然是維持紀錄片的觀看。這就多少讓人覺得有些莫名其妙了。
現在這種煎熬對任何一名宇航員來說都是幾乎無法忍受的,那可是和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的名字一起並排刻入人類歷史的機會。
誰不想成為第一個踏上火星的人?大家接受了這麼多年的訓練,毅然決然告別愛人和家人踏上了這條危險重重的旅途,在低重力環境下困居一年多……這一切的一切不就是為了最後這一步嗎?
火星地面就在外面,就在氣密室外。雖然來自火星的重力壓的大家都有些難以活動……但也不是不能克服。
不管是還在軌道上的鄭燕,還是已經在火星表面著陸完畢的航天員乘組,大家都有些著急——現在可不是看紀錄片的時候!——“雙區和湖濱的應急廣播系統都已經調整到了固定頻道上。”在中央大學教務和後勤中心的大樓裡,楊偉民帶著剛剛清醒過來的陸沉,正在手動控制著頻道轉跳。
應急系統的設計有一點前蘇聯時代的傻大黑粗的特色。為了確保各種極端情況下都能夠順利執行,它甚至保留了大量的實體開關和電子電晶體。
用全身力量拉動了幾個主要開關後,陸沉和楊偉民總算是切換好了頻道訊號,但這還不夠。
“軌道艙那邊的播放時間戳已經同步過來了。”頭髮亂亂糟糟的唐慶隆從操作間旁邊的機房裡探出頭來說道,“現在開始播放……一般播放多久能起效?”
“以小陸的親身體驗,大概是個十幾分鍾。”楊偉民合上了自己面前的刀閘,然後甩著有些痠麻的手說道,“很大一部分人應該現在就能開始好轉……”
“大崩潰的問題好解決,就是個同步糾纏的問題。”穆知然的鼻尖上蹭了一塊灰,她正拿著溼巾在自己臉上胡亂擦著,“沉哥的共情假設也驗證過了,這肯定沒問題。不過……這一波發病潮過去之後怎麼辦?斷開的供電線路要人來修,還要排除波形負載器……”
穆知然的話沒說完,陸沉已經打斷了她有些焦慮的聲音,“這些事情都得等咱們度過了眼前的難關才行——那些軌道上的宇航員可沒辦法看上整整兩天紀錄片,咱們得儘快壓制住東陽的大崩潰,然後處理其他地區的問題。”
穆知然終於擦掉了自己鼻子上的灰塵,她朝著陸沉一翻白眼,“就連我都知道你這安慰人的辦法不光沒用,而且還會讓人更焦慮——不會說話你就閉上那個嘴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