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503章 塞北兩省

俞通海要打上都和應昌的臨時計劃,魯錦並不知情,不過就算他知道了,估計也會同意讓俞通海去試試。

就像俞通海自己說的,反正是去撿便宜,能撿到就撿,撿不到大不了再撤回來,過兩年再去打就是。

魯錦這次北伐,兩路包抄迂迴,費那麼大勁去活捉小鐵鍋,最終目的不就是為了抓到他之後,讓後續收復其他地方的時候能更省事一些嗎。

用俞通海的話說,大元都亡了,你們的皇帝都被抓了,剩下那些人還硬挺個什麼?能招撫的就招撫,實在不肯歸附的,到時候再打也沒問題。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其實這次成功的機率很高,就像原歷史上紅巾軍第一次龍鳳北伐一樣,關鐸的中路軍在山西打的很艱難,但一旦突破大同,殺入草原後,基本上就沒遇到過對手,一路從上都殺到遼東,又殺到高麗半島,最重要的就是草原方面沒有防備。

對於蒙古人來說,草原就像是他們的後花園,誰又能想到那些紅巾軍居然能突破層層阻礙殺去上都呢?

以有備打無防,這才是此次北伐各路大軍能迅速突破的原因,再加上聖武軍超快的行軍速度,也造成了一定的戰役突然性,沒給敵人太多的反應和準備時間,這也是一個關鍵原因。

最後就是上都開平、全寧、應昌這幾個地方的地理特殊性,也關係到今後大明對塞北的統治問題。

熟悉民國行政區劃,或者對抗日戰爭比較感興趣的人,應該都聽說過晉察冀,冀熱察這幾個詞。

塞北這塊地方,在清朝時被分為內札薩克蒙古,和外札薩克蒙古,也是後來內蒙外蒙的由來,清朝滅亡之後,北洋政府曾經執政了一段時間。

當時蘇聯在對外蒙進行滲透,東北又有日本人虎視眈眈,北洋政府為了維持塞北的穩定,於是就將清朝傳統意義上的內札薩克蒙古,劃分成了塞北四省,也即熱河,察哈爾,綏遠,寧夏這四個省,東臨黑龍江,西鄰甘肅和新疆,成為山陝河北三省的北部屏障。

新中國成立後,跟蘇聯學了些不好的東西,然後就把這綏遠、察哈爾、熱河這三個省合併了,再加上蒙東地區,放在一起變成了後來的內蒙,有人說這是從經濟上考慮,但實際上完全多此一舉。

一提到散裝的江蘇,大家都會當個笑話,但其實內蒙一樣散裝,蒙東地區的經濟活動,長期是跟東三省混的,就連口音也都是東北話,而蒙中地區跟河北的互動性更高,蒙西地區長期跟陝西往來。

即便強行劃在一起,也擋不住地理上的跨度,內蒙實在是太長了,交通物流都不方便,就算是發展經濟,那也肯定是跟離得最近的玩,哪裡方便往哪發展。

而俞通海這次要打的地方,就是北洋時期的熱河跟察哈爾兩省,即便這次不能在當地站穩腳跟,但以後也肯定是要打下來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打下來後怎麼治理,怎麼設計塞北地區的防禦問題?

首先魯錦肯定不會像原歷史的明朝那樣,一直縮在長城後面。

河套肯定不能丟吧?大寧也不能放棄吧?畢竟魯錦可不想搞什麼天子守國門的把戲,他得把國門打出去!

那麼塞北地區打下來之後,是效仿原歷史的明朝搞九邊防禦?還是學清朝搞內札薩克蒙古?又或者學北洋搞塞北四省?

九邊肯定不能學,而清朝搞內札薩克蒙古的基礎,實際上是盟旗制,但問題是,現在元末這個時候根本沒有盟旗,大元剛剛滅國,魯錦更不可能把河套、燕趙這樣的傳統漢地劃給牧民放牧。

最有效的統治辦法,當然是把漢人移民過去種地定牧,充實邊地,那麼最適合當下情況的,無疑是北洋搞的塞北四省了。

不過北洋劃的塞北四省確實有點碎,搞成兩三個省就比較合適了,可以以北洋時期的熱河跟察哈爾兩省為基礎,合併為一個省,向北向西收縮一塊,把承德劃給河北,把通遼的東部劃給遼寧,這樣更有利於河北的防禦,保持河北的地理完整性,也能把遼寧擴大一點。

具體劃分方式上,可以把內蒙的錫林郭勒盟、赤峰市、通遼的西半部分、以及興安盟,再加上外蒙的東方省、蘇赫巴托爾省,全加在一起,組建一個‘靖塞省’,統一負責傳統意義上的漠南地區。

靖有平安安定,平定秩序,使之和諧的意思,塞就是邊塞,連起來就是維持邊塞的秩序,使邊塞達到安定和諧,至於簡稱,可以用‘趙’,因為內蒙的東南部在戰國時期就是趙國的地盤。

靖塞省的西邊,以烏蘭察布、呼和浩特、包頭、巴彥淖爾為核心,再加上外蒙的東戈壁省、中戈壁省、南戈壁省,加在一起組建一個‘河套省’,簡稱用‘朔’,因為河套地區在戰國和秦漢時期就被稱為朔方。

然後還有蒙西的鄂爾多斯,連同寧夏,全部劃給陝西;阿拉善盟劃給甘肅。

蒙東最大的呼倫貝爾草原,從最西面的海拉爾,再跟東面的黑河、嫩江、齊齊哈爾、大慶一帶合併,組建一個興安省,簡稱‘興’。

然後再把哈爾濱、牡丹江等地分給吉林,擴大吉林的面積,把黑龍江繼續往下游趕,去佔領外東北的黑龍江出海口,那裡才是黑龍江‘應該在’的地方

成立河套省跟靖塞省,當然不能一蹴而就,暫時可以先弄兩個建設兵團,或者都司,然後持續移民開墾,築城修路,等兩個地方的人口超過百萬之後,再改成行省也不遲。

而且這兩塊地方不小,資源也很豐富,都很適合發展特色產業,上都開平有煤礦,原歷史上清朝就在開灤挖煤,專門用來供給北洋水師,包頭就更不用說了,白雲鄂博礦區一個地方就能湊齊鍊鋼的所有材料,天生的煤鋼聯合體,簡直不要太逆天。

不過俞通海顯然並不知道魯錦的打算,他還是隻抱著不願意白來一趟,去碰碰運氣的心態去的。

九月二十一當天,駐守在大寧的曹良臣收到訊息後,也立刻開始帶著兵前往松州跟俞通海會合,同時也把俞通海準備繼續向全寧和上都、應昌進兵的訊息告訴了錦州的楊璟。

楊璟算了一下時間才給他回覆,同意他繼續進兵的計劃,另外糧食也會盡量給他籌備,不過俞通海出兵一定要快,現在已經九月底了,到十二月下雪之前,最多隻剩一個多月的時間,到時候無論情況如何,都必須停止進兵,另外還要隨時向他報告戰況。

俞通海收到回覆後頓時吃了顆定心丸,隨即便派出吳復的130師,以及曹良臣的一個師,讓他們合力去打全寧,而他自己則是帶著114師和禁衛師火槍兵,一起去打上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