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吳復那邊打完全寧之後,把曹良臣的那個團留在全寧駐守,吳復自己再帶著130師主力去上都追自己,計劃敲定,馬上就幹。
九月二十六,也就是魯錦率領的南路軍先鋒抵達天津媽祖廟的時候,吳復那邊也成功拿下了全寧,全寧孤懸草原,在元末這個時候,所謂的通遼或者說科爾沁,就是個鳥不拉屎的地方,連人影都看不到幾個,再加上吳復來的猝不及防,他們就算有心抵禦也根本沒那個實力。
再加上吳復剛來到城下就往城內射書,告訴他們大都已經被攻克,元朝已經滅亡,就連大元皇帝都已經被他們俘虜的訊息,那全寧繼續抵抗也就沒什麼意義了。
至於懷疑?那根本不用懷疑,如果大都沒有被攻克,那紅巾軍究竟是怎麼跑到全寧這種草原深處的?所以他們毫不猶豫的就信了。
只可惜全寧城中的人口太少,只有幾千人,充其量只算個鎮子,即便只留下曹良臣的一個團,駐軍人數都比當地的老百姓多,指望當地供給軍糧那是肯定不可能的,這就只能催促後方趕緊運糧過來了。
另一邊,俞通海那頭也在九月二十八日,趕在月底前抵達了上都城下,上都不比全寧,畢竟元朝還用著兩都巡幸制,大元皇帝每年有小半年都在這,因此無論是人口還是城池建設,都要比全寧那邊強得多,這邊的城內人口加上週圍的牧民,少說也有將近兩萬人,但依然沒俞通海帶去的兵多。
而且雖然城內人口不算少,城裡的軍民也有意抵抗,但這場預想中的上都之戰仍然沒打起來。
主要是因為俞通海手中還有一樣大殺器,那就是之前張德勝他們抓來的怯薛軍俘虜,這些人常年跟在小鐵鍋身邊,是大元皇帝的禁軍,又經常跟著小鐵鍋往來於上都和大都之間,和上都城裡的許多官民都認識,既然有熟人,那就好辦了。
俞通海派了幾個怯薛軍俘虜入城招降,說明了妥雚貼睦兒已經被聖武軍俘虜,山陝遼東也已經全部淪陷,太子和皇后也即將被俘,大元確實已經滅亡了的訊息,上都城裡的軍民這才放棄了抵抗,開啟了城門。
拿下上都和全寧之後,俞通海還獲得了一個意外收穫,因為上都和全寧都地處草原,當地牧民大多養的都有馬匹,這就給他提供了補充戰馬的機會。
之前在錦州的時候,遼東情報站站長關天傑已經給了他兩千匹馬,張德勝打妥雚帖木兒的時候,俘虜了那些怯薛軍,又順便繳獲了兩千多匹馬,然後俞通海又從當地牧民手中打白條賒賬買了四千多匹馬,這一下子就給他湊出了兩個騎兵團的戰馬,足有九千多匹。
有了這些戰馬之後,等到十月初二,吳復率領130師趕來跟他會合,他立刻把吳復留在大都鎮守,親率九千騎兵趕去距離上都北面二百里的應昌,雖說那些步兵不怎麼擅長騎術,但只是把馬匹當作交通工具,到了地方再下馬作戰也是一樣的,起碼可以節省士卒的體力。
就這樣,四天之後,十月初六,俞通海又故技重施,派俘虜前去招降,又順利的招撫了應昌,直到此時,只需再向北百里,他就可以到達後世的錫林浩特了,不過那裡現在什麼都沒有,只是一片草原,於是他也就沒再繼續前進,只是派人回去傳信,向楊璟那邊報捷。
與此同時,南下押送小鐵鍋的張德勝,也於九月二十四日攻佔了平崗道中間位置的宜興、興州(承德)二城,並於次日二十五日從北面攻佔了古北口,然後鎮守此處,只等著魯錦的南路軍打過來,自己就去跟魯錦會師。
而在山西的中路軍,常遇春那邊,他們的情況也和俞通海差不多。
常遇春是九月十六日抵達興和路(張家口)的,然後在那裡休整了三天,左等右等,就是不見小鐵鍋從他這裡逃命。
後來常遇春一琢磨,這次北伐,他們中路軍是最先出動的,那麼大都那邊就算收到訊息,也肯定是先收到聖武軍攻打山西的訊息,山西都已經被打了,那韃子皇帝就算逃命,也肯定不會往山西跑,否則不是羊入虎口嗎?
因此韃子皇帝八成是不會來軍都陘了,那麼接下來自己該找點什麼事做?總不能累死累活的跑了上千裡,到頭來一仗都沒撈到打吧?
俞通海那邊就是因為來了一趟沒仗打,這才盯上了上都和應昌,都快打到錫林郭勒了,常遇春這邊也差不多。
堵截大都元廷的出逃路線,這是最根本的任務,常遇春當然不能忘,既然元廷不往他這來,那也就沒必要繼續死等下去了,於是他先派出平定的109師,又讓他帶上了一個山炮連,順著軍都陘主動往大都方向打了過去,既然你不來,那我就去找你!
平定的109師從九月十九日出發,二十一日就攻克了宣德府(宣化),一天都沒休息,第二天就繼續朝著懷來殺去,結果還沒到懷來城下呢,半路上就遇到了剛剛趕來的大元太子愛猷識理答臘,以及奇皇后和丞相哈麻等一行人。
這幫人磨磨蹭蹭走了八天,終於是從玉田縣走到懷化了,結果沒想到還是晚了一步,還沒來得及出軍都陘,就被聖武軍反方向主動找上了門。
突然來的大功,讓平定的109師將士頓時喜不自勝,嗷嗷叫的就衝了上去,當場將奇皇后和愛猷識理答臘這對母子抓獲,丞相哈麻最終也沒逃脫,被平定生俘於懷來城下,除了這三個重要任務外,還抓到元廷中樞的官員數百人,可謂斬獲頗豐。
喜獲大功的平定立刻派人往常遇春那邊報信,同時自己也繼續向懷來挺進,並於當日攻佔居庸關,然後據守關城,等待著南路軍前來會合。
而在魯錦、朱亮祖、廖永忠率領的南路軍那邊,他們於二十六日才剛抵達天津,此時這裡還叫海津鎮,男女老少全加起來都不到五千人。
魯錦參觀了海津鎮的媽祖廟,他以前的印象裡,一直以為是朱棣給媽祖冊封的天妃封號,沒想到元朝的媽祖信仰就已經傳到了天津這裡。
聽別人解釋,媽祖信仰最早起源於福建,而天津就是元朝海運糧食的終點站,天津的海河直通渤海,這時候的海船可以直接順著海河駛入大沽口,然後把糧食卸下來,再換乘吃水淺的小船繼續沿運河送去大都。
那些江浙和福建的操船之士,年年往天津跑,也就順著運糧的機會,把媽祖的信仰傳到了天津,在這建了一座媽祖廟。
魯錦聽說了來歷,又特意趕去大沽口的漕糧碼頭參觀了一下,原歷史上的兩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的風帆戰艦就是順著海河一路駛到了大沽口,繼而在天津登陸,然後打進北京,燒燬了圓明園。
魯錦參觀過後,照例給海津鎮改了名字,換成他熟悉的天津,接著又留下了一句此乃海防要地,必須要移民築城的話,然後就帶著大軍繼續往大都方向趕路了。
兩天後,九月二十八日,南路軍的先鋒,鄭用率領的獨立騎兵師就率先來到了通州城下,當天中午,前鋒又抵達了大都,這次的北伐之戰終於到了尾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