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46章 月棍年刀一輩子槍(求追讀)

棉花為什麼會像絲綢一樣反光,這得從纖維的材料結構來說。

蠶絲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它的橫截面是‘o’形的,一段蠶絲就相當於一節飽滿的圓柱體,這種表面平整的飽滿形狀,天然就能反射更多的光。

而棉花纖維的微觀結構,它的橫截面是‘c’形的,像是一根內部中空,還被壓扁的吸管,表面凹凸不平,這種外表形態反射的光自然就沒多少。

所以想讓棉花反射更多的光,只需把‘c’形纖維變成‘o’形就行,怎麼做?用高濃度燒鹼溶液,把棉花泡發,泡的膨脹起來,原理就跟泡發乾海參差不多。

這種‘絲光工藝’真不是啥高科技,一八四幾年的技術,而且早被淘汰了,現代最新的絲光技術,是把燒鹼溶液換成了液氨,同樣是把棉花泡發膨脹,只不過換了種材料。

魯錦暫時搞不定燒鹼,因為需要大量廉價的工業鹽,那自然也搞不定絲光工藝,但這不重要,絲光棉只是用來證明他的實力。

就算搞不定絲光,你能織出現代襯衫那種細密緊緻的棉布,一樣不愁賣,先把多錠紡紗機和飛梭織布機搞出來就行。

還有織蜀錦的花樓,現代話就是提花織機,把花樓換成法國搞出來的那種打孔卡片編碼提花機,也沒什麼難度,再外接一個水車,就成了自動數控程式設計提花機,可以極大的提高生產效率。

魯錦大學本科就是機械系,上大學第一課就是各種機床、縫紉機、紡織機械、造紙機械、車輛結構、發動機等等經典的機械結構。

這種純木頭的玩意對他來說根本沒有難度,拿到機械碩士學位後,因為搞航天的緣故,對機械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才又轉了材料博士。

他手裡技術一大把,但別人想拿到這些技術也不容易,只用糧食換?那是不夠的,還得給他交重稅!朱元璋這位洪武大帝,他驅逐韃虜再造華夏沒得說,但大明最讓後世之人詬病的就是經濟政策。

受限於眼界的問題,朱元璋的大明基本只能收上來糧食稅,商稅各種30抽1,基本約等於0,這就導致大明一直很窮。

國朝之初窮,發不起工資,濫印寶鈔,國朝末年還是窮,只能收糧食稅,遇到天災糧食減產就直接傻眼。

繼續強收吧,會把百姓逼反,不收吧,朝廷又沒錢,最後被遼餉生生拖垮。

僅從收商稅來看,甚至還從宋朝倒退了,宋朝為什麼那麼富,各種朝廷專營制度和商稅就佔了很大的比例。

魯錦不願意跟著朱元璋幹,就是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既然要做出改變,那就先從廬州開始變吧。

跟幾個商賈交流一番,他這才瞭解到,元末的合肥地區,以種植桑麻為主,棉花和棉紡織業主要集中在江南和江西。

元末的松江府,就已經是中國棉紡行業的領頭羊了,並非是從明朝才發展起來的。

所以在廬州搞棉紡,短時間內是來不及了,原材料都沒有,種棉花都得等明年,麻紡也不行。

中國傳統的夏布,用的一直是苧麻,苧麻是一種像手指一樣粗的杆子,得把外皮剝下來,用手工搓成線,再一根根手工接到一起,這個步驟叫‘成績’,或者‘績麻’。

無法用機械紡紗,必須淘汰,以後改種亞麻,亞麻是草,經過簡單漚制,和機械梳理後,就能用機械紡紗,可以呈指數級的提高生產效率。

在中國古代,連裝東西的麻袋都算高價值商品,這什麼苦逼日子,必須工業化改革。

棉麻受限於原材料,暫時不能大搞,但可以先把機械造出來,小批次試生產,商賈們嚐到甜頭後,明年自然會多種棉花,改種亞麻。

桑蠶絲倒是現成的,那就先從提花機開始推廣。

但是三個專案不夠四人分的,於是魯錦又拿出個‘迴廊式隧道磚窯’的燒磚技術,這種磚窯用煤炭作為燃料,可以連續24小時的不停燒磚。

有了磚,就能給城牆包磚,還能用來搞建設,蓋廠房也需要大量的磚,不過青磚和紅磚不一樣,肯定得改進一下。

他所提供的技術,生產出來的產品,都是魯錦目前非常需要的。

商賈賺了錢,魯錦收了稅,還能得到相應的產品,又推廣了技術,何樂而不為?最後范家出糧三萬五千石,認領了紡織絲綢的提花織機,何氏出糧三萬石,認領了棉紡技術,胡家出糧兩萬五千石,認領了麻紡技術,秦家出糧一萬石,只撈到個磚窯。

合計拿到十萬石糧食。

光出糧還不行,他們還要給魯錦提供工匠,技術落實之後,魯錦還要收稅,蜀錦二抽一,本來就是奢侈品,收重稅也很正常。

棉布十抽三,麻布十抽二,磚窯二十抽一。

以後想要扶持或者打壓控制哪些行業,也可以根據抽稅力度來控制。

等送走了幾個商賈,張溫也找上門來。

“魯大哥,俺和朱壽都搬進城來了,今天咱妹子燒了菜,讓俺一定請你去家裡吃。”

“好啊,我聽葉升說,左君弼那宅子裡還有幾件兵器,正好過去看看,我該選個啥樣的長兵器。

“一會把葉升也叫上,他馬槊使得好,以後讓他給咱當槍棒教頭。

“還有,今天晚上還得把我那車開回來,取回那個鎬頭和大錘,給那倆工匠送去。”魯錦當即就答應了下來。

來到曾經的左宅,如今成了張溫和朱壽的寓居之地。

那日與魯錦聊得投機,再加上魯錦是自己親大哥的上司,今天剛搬新家,張芸繡特意做了幾個菜,請魯錦來吃,只是沒想到魯錦還帶上了葉升。

一道醬油蒸魚,小蔥拌豆腐,一盤莧菜扣肉,還有盆老鴨湯,米飯管夠,硬菜不少,蔬菜卻少得可憐。

沒辦法,古代就這條件,元朝可沒什麼菜籃子工程。

不過即便張芸繡如此用心,魯錦也吃的食不知味,被現代工業調味品養刁的嘴,吃啥都感覺沒啥味道,吃飯對他來說已經失去了樂趣,單純成了能量攝入。

幾人很快吃完了午飯,來到左君弼曾經練武的院子,院子兩邊擺著兩個兵器架子,刀槍劍戟,偃月刀,鉤鐮槍,單耳的方天戟,雙耳的方天戟都有,狼牙棒,夾刀棍居然也能見到。

這左君弼打仗沒看到多厲害,家裡兵器倒是收集了不少,果然不愧是世襲武將出身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