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101章 蒙古降將(求訂閱)

從郭子興家離開,孫德崖又去找了潘宇興,這小子倒是痛快答應結伴起事了。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會被魯錦提前招攬,也不是所有人都跟魯錦是‘本家’。

在別人眼中,魯錦已經佔了那麼‘大’的地盤,還只是自稱元帥,你讓孫德崖這種野心家們,怎麼甘願在他手中做事呢?再看看元廷,只要是個地主團練武裝,願意幫朝廷鎮壓義軍,隨手就是一個都元帥,把魯錦放在這些都元帥裡,是那麼的不起眼。

別家義軍要是有魯錦這地盤,這兵力,不說稱帝稱王,你好歹自封個雙字王號吧?如果魯錦自己稱王,給他們人人都封元帥,或許孫德崖這種人也能來投他。

但魯錦就是不稱王!那他們就只能自己去單幹了,什麼狗屁的指揮使,狗都不當!

和孫德崖他們相比之下,定遠縣的繆大亨就要務實的多,繆大亨也有錢有人,是一股不可小視的力量。

這貨本來是想效仿康茂才的,自己募兵幫朝廷鎮壓反賊,憑軍功受朝廷封賞當大官,就像康茂才那樣弄個宣慰使,都元帥什麼的。

等打敗反賊,有了自己的武裝,再借剿賊的名義佔領一些地盤,到時候就可以當牆頭草,坐壁上觀了。

靜看天下大勢,若朝廷一直不能剿滅紅巾,那他就割據一方,有機會就自己衝一把當皇帝,輸了大不了就投降,沒準還能公侯萬代,實現階級躍升。

平常哪有這樣魚躍龍門的機會啊,也就亂世可以搏一搏。

不過你讓他自己募兵,去打旁邊的魯錦,那他是萬萬不敢的,沒看到隔壁康茂才都死的有多慘嗎?

而且他要是跟魯錦作對,恐怕這邊剛召集兵馬,魯錦都不會給他訓練成軍的機會,就把他乾死了。

所以繆大亨在等一個機會。

他知道定遠這邊有些人蠢蠢欲動,在準備造反,等這些人起事,趁他們也未成軍,也沒有地盤,立足未穩之際,自己就把他們乾死,再趁機霸佔一兩座城池,到時候就可以去找朝廷報功要官了。

然後就可以守著自己地盤,看反賊和朝廷二虎相爭,朝廷要是打贏了,那他就幫朝廷剿賊,說不定還能繼續升官,朝廷要是打輸了,反賊兵臨城下,那他就獻城投降,帶著部隊撈個好位置,反正裡外都不虧。

這他媽才叫務實!從這點來說,繆大亨比孫德崖那幾個蠢貨強多了。

可惜啊,計劃的很好,就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朱亮祖已經帶著五團主力在向定遠行軍了,一天走三十里,十天也該到了,估計沒等繆大亨完成第一步計劃,定遠就被拿下了.想作壁上觀?漁翁得利?那也是需要運氣、智慧和手段的!廬州這邊,無為縣被徹底拿下,廖永安的三團也就地在無為進行休整,等魯錦給他補充兵力,升到督師的時候,就可以進攻廬江和舒城了。

就在廖永安休整期間,無為的降將韓慶祿,和蒙古將領艾彥也被用船送了過來,親自過來面見魯錦。

韓慶祿今年27歲,兒子都12了,艾彥這個蒙古人也有37歲,他兒子都16了。

韓慶祿跟白廣泰一樣都是降將,被魯錦降為千戶營官,留下整編,等候分配,不過他那12歲的兒子被魯錦扣下當了人質。

只要願意投降,能力又不是太差的,魯錦一般都會留下收編,畢竟要‘優待俘虜’嘛,伱不給人家活路,以後再打起來,那別人知道投降也沒好下場,就只能死硬到底了。

韓慶祿投降沒啥好說的,艾彥這個蒙古人就有意思了,看著父子倆站在堂下,魯錦好奇道,“你是蒙古人?”

“是。”艾彥立刻用漢話答道。

“那你為何願意向我投降,難道你不知道我反的就是蒙元嗎?”

艾彥頓時嚴肅道,“伯顏是不對的。”

“嗯???什麼意思?”魯錦表示非常不理解。

艾彥當即解釋道,“伯顏想要恢復世祖時的天下,但他的做法是不對的.”

等這貨解釋一通,魯錦才大致明白。

艾彥一家是兩都之戰那時流落中原的,屬於燕帖木兒一派的派系,後來的伯顏也是。

燕帖木兒贏得兩都之戰後,縱慾過度而死,後來伯顏接替了他的位置。

伯顏是個有政治抱負的人,他想恢復忽必烈時期的元朝盛況,當時提出了許多政治舉措,大概可以理解為,“讓大元再次偉大”

忽必烈的年號是至元,於是伯顏連至元的年號都重新啟用了,政治抱負可見一斑。

縱觀中國歷史,同一個朝代的同一個年號,重複使用兩次的,有且僅有這一例。

但忽必烈那時可是非常重用漢人的,伯顏卻是個反漢魔怔人,他認為大元之所以淪落到現在這個鬼樣子,全是因為吸收了漢人的文化,才會變成這樣,於是他傾力於去除漢化的影響。

而艾彥,就屬於同一個大派系的改革派,或者說親漢派,伯顏就是那種死硬保守派。

蒙元的內鬥是從頭鬥到尾的,這裡面的鬥爭十分複雜,牽扯到皇位,繼承人,治國理念等等等等,如果實在搞不清他們在鬥什麼,那你可以粗暴的認為,就是親漢派和保守派之間的鬥爭。

蒙元在對待漢文化上,態度是十分別扭的,或者說糾結,自卑,害怕。

在他們之前,也有北方的少數民族入主過中原,比如鮮卑,比如契丹,但這些少數民族最後無一例外,全被漢族同化了。

蒙元害怕這個,他們不想被同化,同時又想穩定統治中原,可統治中原就得融合,於是他們就陷入了‘接受同化’還是‘拒不接受’的死迴圈裡,兩派各有人支援,導致內鬥不休。

伯顏本意是想恢復忽必烈時期的盛況,這點艾彥也是同意的,但他卻對伯顏反漢的做法不能苟同。

這貨早就對伯顏不滿了,包括現在的脫脫,艾彥認為就是這些權臣,才把大元搞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看看淮西這些年的水旱蝗災,忽必烈時期是怎麼做的?世祖時有多重視農業和水利?現在這個伯顏和脫脫管過嗎?

於是面對四處蜂起的紅巾軍,還有元廷高層的昏庸統治,艾彥這個親漢改革派選擇了投降。

“我聽說大帥收養了一個蒙古驅口作為義子,便知大帥不是那種非漢即虜之人,這才願意投靠大帥。”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