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錦現在還是本著能低調就低調,起碼先扛過第一波元廷的鎮壓再說。
因此哪怕已經定下了制度,但對外還是不敢這麼叫的。
現在行政院和樞密院,對外就直接稱文、武兩院,內閣對外稱為秘書局,設掌書一人,秘書一人,文書若干。
聽著就像個草臺班子.秘書也不是什麼新詞,確立三省六部制的隋朝,剛開始就是五省,除了常見的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還有就是秘書省,內侍省。
不過當時的秘書省是內臣,主要為皇室管理圖書典籍,算是皇家圖書管理員。
李善長對考試很感興趣,好奇問道,“大帥準備考什麼?”
“當然是考實用之學。”魯錦給了個模稜兩可的答案。
反正不可能考儒家經義,元末的儒學,怎麼說呢,亂七八糟什麼門派的都有,蒙古人自己不學,他們也不管這個,你愛什麼學派什麼學派。
是大明建立之後,朱元璋才下令將程朱理學定為統一科舉教材,並在其中做了刪減。
現在註解的版本太多,你就算考經義也能考出許多不同的答案,再說魯錦也不擅長這個。
他一個反賊能考什麼,當然是直接考策論罵元朝了,誰罵的出彩,能看出元朝的弊病,那才叫有真才實學。
用這種考題,起碼統一考生的反元思想,若是能看出元朝的弊病,那說明眼光也不差,有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見識。
“而且不僅要考文官,武官也要考。”魯錦又補了一句。
“武官也要考?大帥是要招錄軍吏嗎?”李善長詫異道。
“對,聖武軍的體制還不夠完善,尚缺一些軍需官,軍法官,還有訓導官。”
魯錦的命令很快傳達下去,一張張告示貼到了目前他所有的地盤裡,有志出仕來元帥府做官的讀書人,不拘出身,只要識字算數讀過書,自覺有才學者,都可以來報名參加考試。
考試分文武兩場,文試錄取知縣,主簿,元帥府吏員若干,並註明不考儒家經典。
武試也不考武藝,錄的是軍中文吏,掌軍需、軍法、軍教事務,但有武藝,懂兵法的更好,會優先錄取,最低要求也是吃苦耐勞,能跟隨軍隊行軍並參加陣戰的,怕死的別來!所有考生於十月十六午時抵達廬州,即可報名參考,無為、和陽、含山、巢縣四縣考生,可先到巢縣匯合,乘船抵達廬州,食宿自費,乘船免費。
這告示一出,還真吸引來不少考生,主要是‘不拘出身’,還有‘不考儒家經典’這兩項,給了更多人機會。
一些不算精通儒家經典的讀書人,之前元廷衙門裡被趕走的吏員,甚至就連一些商店的賬房都跑了過來,咱當不了知縣可咱會算賬啊,當個管軍需的小吏總行吧?而那些正經儒生,則更熱衷於這種選官的形式,考試啊,一看就正規,廬州魯大帥跟那些尋常的反賊就是不一樣!十月十五這天,常遇春終於回土匪窩帶來了自己的‘家眷’,其實主要是藍玉一家,常遇春自己是懷遠人,比定遠還遠,在濠州西邊,想回那邊一趟把家人接來太不容易了。
除了藍玉一家子,還有十來個他自己管著的親信手下。
一行人到了巢縣碼頭,準備坐船去廬州,結果卻發現碼頭上有一群揹著包袱的大頭巾,也正準備搭船。
常遇春一米八五的身高,腰裡挎著弓箭,手裡拄著長槍,見狀不禁好奇道,“你們這是做什麼的?也是要去廬州?”
一群讀書人見他武夫模樣,根本就不怎麼搭理他,倒是有一人連忙抱拳道。
“正是要去廬州,廬州的魯大帥召集士子考試授官,吾等都是去廬州應考的,敢問這位兄臺,可是要同去投奔元帥府,求個武將官職?”
“求什麼武將官職,我本來就是聖武軍的千戶營官。”常遇春頓時不屑道。
那書生聞言卻更加尊敬,連忙拱手作揖,“原來是帥府的千戶將軍,失敬失敬,小弟胡惟庸,不知將軍如何稱呼?”
常遇春沒想到這人脾氣這麼好,自己都沒給好臉子,對方居然還這麼熱情,他也不好太過分,當即說道,“我叫常遇春。”
言罷便招呼藍玉等人上船,沒再搭理這幫大頭巾,然而碼頭旁正準備登船的藍彩雲卻被人攔住了。
一名骨瘦嶙峋,臉色蠟黃的婦人跪在她腳下,一邊抓著個幾歲大的小男孩,一邊哀求道。
“這位妹子,伱們一看就是富貴人家,聽口音又是定遠同鄉,求求你們把這孩子帶走吧,讓他給你們當奴僕也好,做什麼都好,只要給他一口飯吃就行。
“咳咳,我如今病重,沒多少日子可活了,實在是沒有辦法,只求你們能發發善心,給這孩子一條活路,把他帶走吧。”
那被婦人牽著的小男孩約摸五六歲大,臉頰餓的凹陷,眼睛倒是大大的,此刻抓著婦人的衣服哭的哇哇大叫。
“娘,我不走,我們去討飯,我們去求藥,你別死,別不要我,嗚嗚嗚嗚~“求求姐姐,給我們一點吃的吧,我們好久沒吃飯了.”
常遇春已經跳上了船,見狀不禁皺眉道,“彩雲妹子,給她們留些乾糧吧,咱們趕緊上船,還要趕去廬州呢。”
藍彩雲卻看著母子倆心有不忍道,“可是這位大姐.若她真撐不住了,留下這麼小的孩子,又豈有活路,要不我們把他帶上吧?”
常遇春卻皺眉道,“我們是去投軍的,哪能帶著這麼個孩子。”
藍彩雲頓時仰著頭反駁道,“你們自去投軍,我又不跟你們打仗,怎麼,我不能養個孩子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