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351章 動

普天之下,最反感晉室的非蜀中莫屬。

當年司馬昭滅蜀,爆發鍾會之亂,北軍在城中燒殺淫掠,連蜀主劉禪的妃子都要賞賜給有功將領,平常百姓的妻女可想而知。

衣冠南渡後,蜀人擁護氐酋李特、李雄為主,建立成漢,雖被桓溫收復,但也沒花心思經營,沒幾年,又被苻堅輕鬆攻陷。

也就是說,蜀中歸附晉室才二十年。

地域歧視無處不在,南人蔑視北人,高門歧視寒門,北府與西府對峙,而蜀人從未真正融入過晉室。

形勢發展極快,不到一個月,蜀中就傳出訊息,譙縱以驕兵之計,在綿竹大破毛璩軍,陣斬五千餘眾,兵臨成都之下。

宜都郡的桓氏也不安分,收容了桓謙、桓振的參軍後,軍勢大振,厲兵秣馬,對蜀中虎視眈眈。

劉遵不假思索道:“正好他們狗咬狗,我們看熱鬧。”

殷仲文道:“桓氏兵力在兩萬左右,此行必傷亡慘重。”

桓石康防守夷陵,擋住了王鎮惡,也擋住了毛璩的四萬人馬長期圍攻。

如今又與桓謙、桓振合流,實力不容小覷。

讓他們鑽進蜀中,以後就是荊襄的心腹之患。

劉道規思索了一陣後道:“傳令王鎮惡、劉鍾,只需牽制宜都郡即可。”

劉遵道:“就這麼放過桓氏?”

“我給你三萬人馬,你能攻破宜昌和夷陵嗎?”劉道規兩眼一翻。

劉遵連連搖手,“還是算了……宜都郡是塊硬骨頭。”

桓氏難以剿滅,是因為他們與夷陵附近的蠻人相聯。

掌握長江上游,又掌握附近地利。

若是舉荊襄三州之力,自然可以攻下,但代價會非常大。

荊襄現在最需要的是休養生息,穩固基本盤,與北府融合。

桓氏只有一個偏遠的宜都郡,下轄夷陵、夷道、佷山、宜昌四縣,土地貧瘠,多為山區,長期來看,無法養活這麼多兵馬,必然越來越窮困。

而荊襄在劉道規的勵精圖治下,生機盎然,會越來越強盛。

戰爭背後的邏輯是錢糧。

有些仗必須不惜代價全力以赴,而有些仗則可以不打,放在後面。

強攻夷陵宜昌這種堅城,至少一年半載,但若是休養生息,一年之後,荊襄必定非同凡響,到時候人心穩固,說不定能不戰而拿下宜都。

劉道規遂不理會西面,一心一意經營荊襄。

連續下達佔田令和開荒令。

凡荊襄三州荒地,每戶可自行佔田五十畝,三年不需要繳納田租,官府以兩成利息租借種子,無償租借耕牛、鐵具。

這時代的人靠糧田只能養家餬口,真正能改善他們生存狀態的是桑田、麻地,男耕女織,出產的綿麻綢,織城衣服,售賣出去後,再購買各種生活所需。

而以往山澤河林統統被士族豪強霸佔,百姓無立錐之地,生存也就越來越難。

然後以自家田地為抵押,向士族豪強借高利貸度日,田地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上,土地兼併就是這麼來的。

荊襄三州地域極其廣大,養活七八十萬人口易如反掌。

為帶動百姓的熱情,劉道規親自開荒。

早年生活窮苦,種田、砍柴、打漁、買鞋什麼都幹過,這些年雖逐漸位高權重,但也沒養尊處優,很多事都是親力親為。連驃騎將軍都親自開荒了,百姓、士卒熱情高漲。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