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一南兩塊大陸比較起來,在17世紀初真是半斤八兩,南美洲還稍佔優勢。但從長遠計,洪濤還是選擇了北美洲,因為它的發展前景和地理位置更好。
眼下南美洲的主要優勢就是人口和基礎建設,好幾百萬啊,而且被西班牙人統治了上百年,銳氣磨光了大半,相對來說更容易管理。而十多座主要城市也建設得有模有樣,基本上可以拿過來直接用。
可是把眼光往幾十年、上百年之後看,人口和基建又成了劣勢。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後世給了非常準確的答案。
再過幾百年,拿著世界地圖仔細看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凡是說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的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都比較慢,政治更是亂成一鍋粥。
為什麼呢?兩個字,文化!拉丁民族有很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同時也造就了他們很獨特的性格。往好了講叫熱情奔放、幽默風趣;往壞了講就是散漫懶惰、貪圖享樂。
巧了,當地的原住民也是這個樣子,又被西班牙人用百年時間注入了濃烈的宗教信仰,改造起來不是說不成,卻有點難度。可能也得花上幾十上百年,且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相比起來北美洲,尤其是西部地區的原住民本來就比較少,還沒有形成國家和統一的文化和信仰。就如一張白紙,怎麼畫怎麼是。雖然一開始可能慢些,後面的麻煩卻是越來越少。
至於說已經佔領的秘魯總督區怎麼辦?洪濤也有了計劃:拿來與歐洲各國談判的籌碼和彰顯大度的禮物。
等戰爭進行到一定程度,雙方肯定還得坐下來談判,重新劃定勢力範圍與該遵守的新準則。到時候可以主動提出歸還秘魯總督區看,讓歐洲各國看看大明帝國的誠意。
順便告訴他們,只要願意加入世界新秩序,大明帝國還是很講理的,不以武力欺負人。對美洲大陸也沒有獨佔的打算,還是願意和大家一起玩滴!
當然了,把這麼一大塊吃到嘴裡的肥肉吐出來,總得給點補償。比如還沒被歐洲各國染指的北美洲西部,還有中美洲的巴拿馬地峽。
相信到時候就算西班牙政府不樂意,歐洲各國也會樂見其成的。畢竟在美洲大陸的分配問題上,歐洲各國內部一直也在打來打去,全都看著西班牙和葡萄牙眼熱。
他們打不過大明帝國,無法獨佔亞洲資源,難道還打不過西班牙在美洲大陸分杯羹?如果能借助大明帝國的強勢,進一步消弱西班牙在新大陸上的優勢,那是求之不得的。
關於向西還是向東的爭論又一次以皇帝的意見為準,今天的御前會議暫且到此為止。
總參謀部即刻擬定新命令,讓黃太極和姐濟收縮兵力退回之前的防線,按兵不動先靜觀其變。只是把後勤補充從戰時減少到了備戰規格,解放了部分後勤壓力。
按照總參謀部的估算,大明帝國佔據了秘魯總督區的訊息應該已經傳到了歐洲聯合艦隊裡,當他們聽說後院起火之後士氣肯定會遭到重大打擊,恩鳥港應該還能守住。
所以好望角戰區暫且不大規模增兵,等待其戰報抵達之後再視情況定奪。同時命令印度洋艦隊重新調整部署,把重點從波斯灣轉移到南印度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