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皇帝的帶頭搞這套東西,勢必會引來官員們的效仿,然後慢慢擴撒到民間。久而久之,相對還比較純粹的道德體系會被汙染,成了人人都為自身利益不擇手段的社會,壞人處處受益、好人寸步難行。
雖然這麼幹對自己並沒有壞處,甚至好處多多,洪濤仍舊不想嘗試。穿越人士比古人懂得多、起點高,如果仍舊為了一己之私不擇手段那就太低檔了。有時候保留一些執念,看上去很笨很傻,從長遠角度衡量卻不一定是壞事。
所以洪濤直接就不裝了,當著一屋子朝廷重臣的面直接否定了文官們的建議,順勢也把他們成為千古名臣的夢想給碾碎了。
不過洪濤也沒太簡單粗暴,接下來就是苦口婆心的一番分析。好壞優劣樣樣都講清楚,儘量尋求團結一心的局面。
“……可、可是陛下,欲取北美洲,為何又要先下南美洲?此聲南擊北之計莫不是還有深意?”
這番話若是放在三十年前,朝堂裡能吵成一鍋粥,御史言官們一天能上三份奏疏請皇帝收回成命順應民意。
然而現如今皇帝大權獨攬、說一不二,能放下身段與朝臣們商討國策已經算很溫和了。況且還做了如此詳盡的說明,當臣子的再不知道收斂,豈不成了故意作對。
不過也不是人人都甘當應聲蟲,大學士李如樟就比較頭鐵,還要在雞蛋裡挑骨頭。
“非不願,實不能也!諸卿可能還不知道,北美洲的人口全算上也超不過六七百萬,西海岸更少,怕是連百萬都沒有。這麼點人,分佈在兩個大明本土的面積裡,走一天可能都碰不到一個人。
遠征軍如果先去佔領北美洲西海岸,除了能在墨西哥西部遇到點抵抗之外,大部分地區都是易如反掌。
可登陸容易,站穩腳卻更難了。幾萬大軍想在沒有城市村莊、沒有人口、沒有大片農田的地區活下去,從吃喝到建築材料都得靠海運。說句實話,帝國目前還真沒這個能力。
而西班牙人在美洲西海岸的實力基本沒有損失,隨時隨地都可以發動進攻。這樣一來遠征軍得一邊建造營寨一邊砍樹修路一邊防備敵人,再強的軍隊也禁不住如此折騰。
秘魯總督區是西班牙人統治美洲百多年來的精華之一,不會輕易拋棄,只要遭到進攻必然會全力抵抗。把敵人都聚在一起作戰,對遠征軍是最有利的。
佔據之後就等於抓住了西班牙人的小兒子,該怎麼交換得由我們說了算。在大部分歐洲人的眼裡,南美洲要比北美洲更容易開發,所以拿秘魯總督區交換北美洲西海岸的土地可行性還是很高的。”
對於這個問題,洪濤回答得很坦然,也很運籌帷幄。真應了那句話,走一步看兩步算三步。然而這並不是事實,當皇帝的又在睜著眼說瞎話了,而且面不改色心不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