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就麻煩了,大明軍隊使用的火槍產自兵工廠,那種地方都有駐軍把守,很難把槍搞出來。收買工匠製造倒是可以,肯定有人會被眼前利益迷住心智,忘了長遠的危險。
然而大明軍隊的制式火槍還真不是一兩個工匠能造出來的,從選材開始到配套的彈藥都是經過大型機械裝置製造出來的,中間缺少任何一個環節也不成。而這些裝置、原材料和技術都由軍方把控,民間很難搞到。
看,光有人和技術仍舊解決不了產品問題,事情到這裡好像就走進了死衚衕。但俗話說的好,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在巨大利益的趨勢下,商人這個群體會爆發出無法想象的能量,在他們面前就沒有不能一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大明帝國的兵工廠按照主體劃分有三大類。第一類是最高檔的,稱作皇家火藥廠。別看名字,這種工廠不光生產火藥,還是從槍炮研發到定型生產一條龍。之所以敢冠上皇家的字首,不是榮譽而是事實。
所有皇家火藥廠都是由內帑提供資金、由御馬監管理運營、純純粹粹的皇帝私人產業,總參謀部和兵部半點插手的理由都找不到。
但皇家火藥廠更偏重研發新式武器和對現有武器的改進,除了給御馬監生產武器之外基本上不進行大規模量產。
規模也比較小,至今為止才建成了三家,全在京城北部的皇莊裡。別說普通人無法接觸到,軍方也很難隨意靠近。
第二類是規模和產量最大的,稱作帝國XXX兵工廠。有了這個字首,很明顯是屬於國家或者叫朝廷的。像海河機械廠、灤河工業集團、邯鄲工業集團、松江工業集團、峴港工業集團下屬的兵工廠都是這類。
它們由戶部撥款、工業部承建、總參謀部批准監督、兵部管理運營,所有工作人員皆是軍籍,負責全軍多一半的武器裝備製造,是大明軍工體系裡的中流砥柱。
第三類是以地名做字首,比如賈鎰徽的金縣兵工廠。這類軍工企業的身份用四個字就能概括,官督民辦!
這類兵工廠數量最多,全國有上百家;分佈最廣,從蒙古草原到呂宋島全有;規模最小,通常都是一兩條生產線,只專注某種或某幾種零部件的來料加工。
前兩類軍工企業的存在很好理解,皇家火藥廠就是洪濤抓兵權的老底子,主要是搞研發用的。為了保密才劃在皇家名下,這樣就憑空多了一層保護膜。
帝國兵工廠是大明軍事改革的產物,在把兵權收歸皇帝之後,軍械製造也從地方收歸國有,大幅度降低了製造成本,提高了使用效率。
可這麼大國家,海陸軍加一起近百萬人,武器裝備替換得有個過程,沒法一蹴而就。第三類官督民辦的兵工廠就是當年為了彌補第二類兵工廠產能不足,採取的權宜之計。
其實也不光是權宜之計,大規模生產效率是高,卻不是萬能的。有些零部件和產品在帝國兵工廠裡生產就不適合,嚴重拖累了產能,質量上也高不到哪兒去。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