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殿內,李世民正握著硃筆批閱奏摺,案頭堆著厚厚的卷宗,卻時不時抬眼望向殿外。
早就聽說栲栳村那邊開始印刷了,他便日日盼著印刷術的訊息。
張阿難捧著個素布包裹快步上前,雙手遞到案前:“陛下,栲栳村來的信,還有公主殿下託人送來的物件。”
跟著一起進來的還有李五。
李世民親自解開包裹繩,先摸出裡面的書信,李麗質娟秀的字跡躍然紙上:
“阿耶,栲栳村已印出《千字文》,只是初刻工藝尚淺,字刻得略大,偶有墨痕不均,往後再慢慢最佳化。小郎君未藏私,工匠們都能學刻版,印刷的工藝流程...”
信還沒讀完,李世民的目光已落在包裹裡那本嶄新的《千字文》上。
他伸手取過,指尖先觸到紙頁——比尋常手抄本用的紙更厚實,卻也更平整,沒有半點褶皺。
翻開封面,黑亮的墨字赫然在目,“天地玄黃”四個字雖比宮廷抄本的字大了近一倍,卻筆畫清晰,沒有手抄時常見的暈墨;
翻到中間,他忽然頓住,指著頁角的“5”字問:“這歪歪扭扭的符號是何物?”
略微思索,想到之前三娘和兩個小公主在地上畫的符號,豫章公主在立政殿也說過。
李世民沒想到蕭然這麼快就用上了。
李世民指尖在頁碼上輕輕划著,又翻了幾頁,嘴角的笑意漸漸深了:“好,好啊……雖有瑕疵,卻比手抄快了何止十倍!”
他捧著書站起身,在殿內踱了兩步,喃喃自語:
“麗質還說‘不成熟’,可這剛開始就能印得如此清楚,已經很了不起了。
普通人求一本手抄《千字文》,還得託人找世家子弟借抄,如今一塊木板就能印出百本,寒門娃子哪還用再愁沒書讀?
恰逢長孫皇后帶著宮人送暖湯進來,見他這般模樣,笑著問:“陛下這是瞧著什麼好東西,這般歡喜?”
李世民連忙把《千字文》遞過去,語氣裡滿是振奮:“皇后你看,這是栲栳村印的書!蕭然用木板刻字,刷墨就能印,十日便刻完了整卷,往後印書再也不用靠先生們手抄了!”
長孫皇后接過書,細細翻看,眼裡也滿是驚訝:“這字雖大,卻齊整,孩子們認著也方便。”
“可不是!”李世民一拍案,“世家把持知識這麼多年,靠的就是‘書少’,如今這印刷術一出來,書多了、便宜了,他們還怎麼壟斷?”
他頓了頓,忽然看向張阿難,語氣愈發鄭重:“阿難,向栲栳村採購五百本《千字文》,送長安周邊十里內的村落,錢朕自己出,不用國庫的。”
“讓工部備足梨木、上等麻紙、松煙墨,再挑十個懂木工的巧匠,即刻啟程去栲栳村,跟著蕭然學刻版印刷,麗質信裡說蕭然不藏私,正好讓工匠學了手藝,往後各州府都能仿著辦工坊。”
“擬一道嘉獎聖旨,賞蕭然錦緞百匹、糧食千石,參與工坊的栲栳村村民,每戶賞布二匹....”
“是陛下!”張阿難躬身應下,轉身就要去傳旨。
李五也準備離開,回栲栳村。
“李五等等!”李世民又叫住他,補充道,“再給麗質帶句話,告訴她,蕭然那邊需要什麼儘管開口,朕全力支援。”
“是陛下,臣記住了!”
聽到李世民要買千字文,李泰帶著人又印刷出來不少。
之前的材料是李世民給的,蕭然也沒給錢。
蕭然墊付的就是工錢。
之前的材料這些,蕭然不知道多少錢,李麗質也沒有說具體的。
似乎是不打算要錢了。
聽到朝廷有聖旨,還有很多賞賜,其他人高興不已。
特別是聽到參與的都有賞賜,把沒有參與的眼紅壞了。
蕭然倒是沒有什麼激動的。
有點麻木了。
“小郎君不高興嗎?”李麗質看著蕭然。
李麗質是挺高興的,不是錢,而是這件事本身對大唐很有意義。
“高興啊!就是最近這種事情有點多,習慣了。”蕭然還是忍不住問道:“五娘,之前材料錢多少,你現在剛好可以給你。”
李麗質也沒想到,蕭然如此實在。
“這個不急,以後再說...”
聽到李麗質這樣說,蕭然就更確定了之前的猜測。
這個錢,確實不打算要了。
這個時代生活用品的種類,沒辦法和後世比。
蕭然現在實在不知道把錢花在什麼地方。
吃穿這些不缺,其他方面也不知道買什麼。
第二批煤炭的錢也再次送到了栲栳村。
這一次不是李世民買的,是長安城的其他人買。
錢比之前還多,還是和之前一樣,張明德帶著一群人分錢,一部分還是當備用金。
煤炭的錢,讓很多吵著要去搞印刷的人,又乖乖挖煤。
三個小丫頭,現在穿的是改小之後的羽絨服。
感覺這個舒服,就不太願意穿其他的了。
“小郎君,之前你說送附近村子千字文,朝廷也送...”吃飯的時候李泰說起這個事情。
“那我們就不送了。”蕭然笑著說道:“以後再說。”
“等雕刻方面沒有什麼問題了,印刷點四書五經這些如何?”李泰問道。
這些才是經久不衰的儒家經典。
“行,現在附近村子閒人多,可以多找點人,王世伯能安排。”
“好,回頭我和里正說說這件事...”
四書五經這些儒家經典,只要印刷出來,根本就不愁賣出去。
只要價格比現在市場上那些手工抄的便宜就好。
抄書的人,估計是要失業了....
栲栳村的印刷術流傳出去,其他地方的書籍也會越來越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