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家兄朱元璋,我建國美利堅

第1200章 骨已穩,是時候通脈了

顧清萍看著他,眸中柔色一閃:“你如今,越發像皇叔了。”

朱標一怔,旋即一笑:“我若真成了他,天下恐怕要多一柄鋒利無雙的劍。”

“可你是劍柄。”顧清萍緩聲,“他可揮,但握柄者,是你。”

兩人相視而笑,東宮燈火暖光傾灑,映在案前千卷策文之上。

在北鎮守的晉王,皇四子,朱標名義上的弟弟,實則最鋒銳的競爭者。

“父皇近日數次傳召太子,議事三刻,連議五日。”

朱棣把玩著一根鳶尾木雕筆,冷聲笑道,“我自邊回,奏報兩回,只得一句‘知道了’。”

燕王府書房內,他的心腹張玉拱手立在一側:“殿下,如今東宮勢起,不是邊事之爭,乃是朝權之爭。若不乘此局扼之,將來再動,恐為天下所指。”

朱棣冷眸一掃:“你以為我不知?”

“但我若再顯鋒芒,父皇必起疑。”

“倒不如……”他緩緩吐氣,忽而一字一頓:“先借他人之力,破他人之勢。”

張玉眼露精芒:“殿下是說……兵部左侍郎溫晉?”

朱棣點頭:“他本出王門,曾為魏洪一系,雖未涉其案,但與王府舊臣多有勾連。若讓他提出兵制之議,反將太子一軍——何樂而不為?”

張玉沉吟:“他雖野心勃勃,卻也謹慎得很。”

“那便給他一個機會。”朱棣輕聲道,“讓他覺得,是他能平衡王府與東宮。”

張玉心領神會:“屬下即刻安排。”

幾日後,兵部衙門之上,一紙奏章呈至皇上御案之上。

奏章來自溫晉,主旨明確——“請設都察之司,統領三衛之外之雜兵,以供朝議之需。”

這一奏章表面無懈,實則暗含“削權”之意。

因三衛即奮武三營,直屬東宮節制,溫晉所提“雜兵歸督”,若成實則相當於繞開東宮,另起爐灶。

更將兵權一分為二,破其一體統馭之勢。

奏摺呈上那日,朱元璋未發一言,只遣人召朱瀚入宮。

“你怎麼看?”

養心殿內,朱元璋將那封奏章推到朱瀚面前。

朱瀚看也未看,只淡淡一句:“此人該罷。”

朱元璋挑眉:“你不講道理?”

“非不講,是講得更透。”

朱瀚起身走至一旁,“溫晉此舉,表面為朝堂分憂,實則分割東宮,且提議時間、角度、用語皆甚老練,顯然背後另有智囊。”

“若非有人唆使,怎敢於策堂餘威尚在之時,擅啟軍制之議?”

朱元璋沉吟半晌,忽然緩聲道:“你是說……有人在借兵部之手試探太子?”

朱瀚轉身,目光冷峻:“皇兄不妨想想,這奏章裡,誰最得利?不是溫晉。是那些想讓太子重回‘只說不做’之位的人。”

“你是說四兒?”

朱瀚沒有答。

而此時的東宮,朱標也已得知兵部奏章之事。

顧清萍皺眉:“此人分兵議策,恐非單挑你東宮,而是意在斷你根基。”

朱標面無波瀾,沉聲道:“他敢奏,我便敢辯。”

“但你若親自上奏,反顯自亂陣腳。”

朱標沉思良久,忽而吩咐:“請林浚來。”

頃刻後,林浚已至。

朱標提筆不語,只遞他一紙草案:“你可改?”

林浚一讀,神情愈發沉靜:“殿下此策,非辯駁,而是反向應對?”

“正是。”朱標沉聲道,“他說雜兵歸察,我便提議兵籍定製,設檔存冊。說是歸察,實則入東宮律定之制。”

“此番,他若敢爭,便是自認外臣不可控;若退,則兵權已為我所收。”

林浚拱手:“殿下英明。”

三日後,太子上奏曰:

“軍無制不可治,雜兵若設察司,應先行籍制、兵冊、操閱之三議,方能施行。”

御前群臣聞奏,無一人敢言反對。

溫晉之議,頃刻無聲。甚至連朱棣聽聞,也只得冷笑一聲:“這小子……竟比我更早一步。”

王府之內,朱瀚看著那封太子奏章,沉默許久,轉而笑道:“他已開始回擊,不借我手。”

黃祁道:“此舉若成,東宮兵制之勢更穩。”

朱瀚看向窗外:“你去兵部走一遭。”

“去做什麼?”

“撤下溫晉。”

黃祁一愣:“不是讓他暴露得更久些?”

朱瀚搖頭:“夠了。他已露馬腳,再留,便是敗筆。”

黃祁領命而去。

京中春意漸濃,御道兩旁的玉蘭初綻,白花似雪,卻掩不住宮城之內醞釀的風雨欲來。

朱瀚立於王府南樓窗前,靜靜聽著風吹過廊簷,掀動角樓朱紗,耳邊黃祁的聲音卻一如既往沉穩:

“太子奏議兵籍之法已入實錄,兵部順勢配合,左侍郎溫晉次日即請辭,口稱年邁體衰。聖上未言語,便放了。”

朱瀚點頭:“他知進退,尚可保一命。”

“可東宮所議三策,雖不顯威,卻步步落棋,朝中已有低語:王爺退、太子起。”

朱瀚輕哂:“退與不退,不在我,在他。”

他頓了頓,緩緩道:“兵者,權之骨;而言者,權之脈。如今骨已穩,是時候通脈了。”

黃祁微怔:“王爺是說——吏部?”

“不,吏部是血肉,真正之脈,在翰林。”朱瀚轉身坐下,目光炯然。

“聖上向來信重‘言官’,而言官之首,在翰林;翰林主修詔、掌冊文、評政論政,雖不握權,卻能立聲勢。朱標若要穩東宮之譽,須得掌言之權。”

“而你,”朱瀚望向他,“代我去一趟翰林院,見一個人——王稷。”

“王稷?原翰林編修,後調兵部參議之人?”黃祁疑道。

“正是。”朱瀚眼神沉靜,“他才思敏捷、筆鋒犀利,當年敢於直面老臣魏洪之議。若非調往兵部壓其鋒芒,如今翰林之中,已難有爭鋒。”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