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果真未有阻攔之意?”朱標低聲問。
吳瓊答道:“屬下觀王爺行事,實無爭權之意。他似是藉此宴試探我等佈局,也願觀殿下之能。若殿下能在眾賓面前穩住局面,王爺便樂得推波助瀾。”
顧清萍點頭:“王爺雖心機深沉,卻從未有過奪嫡之舉,殿下若能抓住此機,將原本中立的幾位重臣拉攏過來,王爺反而更容易為殿下所用。”
朱標沉吟許久,才緩緩開口:“但四弟朱棣心思最深,一旦見我掌局,必有所動作。”
吳瓊低聲道:“屬下建議,先借文會為引,宴中再設一道‘詩籌奪魁’之局。表面是才子比藝,實則安排幾位早已投誠於殿下計程車林子弟,暗中引導輿論,為東宮造勢。”
朱標面露遲疑:“是否太過張揚?”
顧清萍輕聲開口:“張揚不可,但若連輿論都不敢引導,那才是坐等被擊。”
朱標握緊手中茶盞,目光逐漸堅定:“好,就依你們所言。但記住——不可傷及王爺顏面,更不能太過逼迫朱棣。”
顧清萍露出一抹讚許的笑:“殿下已越發沉穩。”
三日後,北苑盛會如期而至。
御道兩側紅毯鋪展,天子賜宴,群臣齊聚。
來自五品以上文臣武將,世家子弟,邊鎮將領家屬,盡數雲集。
此番盛會雖由太子主導禮儀,實則卻是朱瀚一手勾繪藍圖,調配人員。
朱棣身穿青錦蟒袍,步入正殿,一路所見,皆是文士高談闊論,琴音嫋嫋,氣氛竟是半分殺氣皆無。
“太子殿下果真動了大手筆。”朱棣唇角一勾,“一場盛宴,怕是早布好了棋局。”
身後韓昭湊近道:“殿下,方才看到禮部之人送來數件青玉獎籌,似是用作文會評點。”
朱棣點頭:“好。既如此,你讓程漠安排‘洛南學派’那幾人上場,若他們能引導文士倒向東宮,我們便推他們一把。若不能——就設一局叫他們難堪。”
韓昭低聲:“若這局成功?”
朱棣冷冷道:“那東宮將自亂陣腳。”
正殿之中,朱標帶著顧清萍緩緩步入,滿座文武起身見禮。朱標舉杯道:“今歲天下太平,父皇聖躬康泰,得以開此盛宴,實屬萬幸。”
言罷,一聲鑼響,文士比藝開始。
前幾輪才子皆是些泛泛之輩,直到“洛南學派”代表登場,氣氛陡然轉烈。他們連連質問太子近年政務未見章法,又諷朝廷文官懈怠,堂下眾士紛紛附和,場面一度尷尬。
顧清萍暗皺眉頭:“果然是朱棣的安排。”
朱標卻不動聲色,只緩緩起身,走至高臺中央。
“各位所言,不無道理。”他語氣溫和卻帶力量,“東宮有失,理應警醒。然今日盛會,是為太平而設,不是論罪之時。若諸位皆為治國才俊,為何不來一場當堂策問,以文折之?”
群士一怔。
高臺側後,一青年文士從人群中出列:“請殿下出題,若答不得,我等即刻退席。”
朱標淡然一笑:“既如此——試問,若北地秋旱,糧不足三旬,當以何策平之?不得用民徭,不得增賦,不得借兵。”
此題一出,全場寂然。青年面色發白,退後兩步。
而早已安排好的一位太子麾下幕僚從後方出列,拱手答道:“可調九郡倉儲互濟,輔以市價調節之法,配合工部漕運改道,不足之地可用官價換商糧,三旬可穩。”
掌聲雷動。
朱標乘勢而起:“今日之會,不為爭功,只願各位有志之士共策大明昌盛。若欲口誅筆伐,何不建言而非詰問?”
眾人齊聲應諾。
朱棣面色沉靜,握杯之手卻輕顫。他低聲道:“錯算了。”
韓昭一邊低語:“東宮在文士之中聲望已起。”
他緩緩放下酒盞:“此局,是我輸了一子。”
朱瀚坐在高臺之側,望著朱標平靜自若的身影,眼中微光浮動,低語一句:“果然,有些東西,靠的不只是運籌帷幄。”
朱瀚坐於書齋,案頭燭火映在檀木屏風上,投下斑駁光影。
他撫掌輕嘆,目光透過半掩的窗欞,望向庭院深處。
那輪冷月下,幾株桂花正迎風幽放淡香,恰似暗潮中一絲自持的從容。
一旁的銀籤系統悄然亮起,提示映於桌面:“下一步:奪取皇兄信任,暗中扶持太子穩固內外人心。”
朱瀚微微點頭,將手中玉籤輕輕放回錦盒,又起身披上青衫,向後殿緩步行去。今夜,他決定親自去見太子。
偏殿隔斷,簾外月色皎潔。朱標端坐錦榻,青衫鈿金,一抹愁色深鎖眉間。顧清萍並肩而立,懷中攏著一卷詔本,仍是不安心緒。
朱瀚入門,拱手行禮:“太子殿下,王爺有事相商。”
朱標起身迎接,拂袖微笑,卻難掩眼底的疲憊:“王爺夜深駕臨,不覺驚擾,仍請明示。”
朱瀚步入殿中,神色溫然:“宴會雖勝,卻只是一時。東宮四面環伺,尤以皇兄朱棣最為難纏。今夜之局,吾等雖佔先機,但下一步,還需更謹慎佈局。”
顧清萍上前施禮:“王爺所言極是。殿下方才閉門深思,亦覺事關重大。”
朱標緩緩走到案前,攤開那份由顧清萍與吳瓊合議的名單與圖紙:“王爺,此乃妃子與內閣所擬‘賓客圖譜’,分為三縱五橫。
計劃借宴中琴棋書畫,以觀賓客所向,並在酒席暗處設障,試探朱棣與韓昭、程漠等人的底細。然殿下恐太過鋒芒,傷及王府與王爺之和。”
朱瀚目光深邃,卻露淡然一笑:“何為鋒芒?此乃救太子之策。若不借他人之手拆除暗刺,日後彼等更將藉機反撲。況且,太子能於眾賓之中自持應對,反能彰顯大度。”
顧清萍略感安心,轉身取來瓷案摺扇,輕啟一扇面:“王爺,妃子恰制此扇作題,引詩一首,擬於宴中請賓客各抒詩句,以展文采。此番亦可藉機試探賓客文心,摺扇為媒,不驚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