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飛其實也迷戀過一陣子大資料…
但是不靠譜!花大錢做了一大堆爛片,沒起什麼水花。
對奈飛早期黑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光靈》這個片子,典型的大投資+大明星+自以為是的商業元素及政治正確堆砌產品,劇本彷彿是ai寫的一樣,當代黑衣人混搭指環王加哈利波特,大資料味兒衝得都快溢位來了。
《光靈》製片成本為8000萬美元,威爾史密斯主演。
堪稱史上最貴網大。
同時代國內的網大平均成本約為500萬人民幣左右,不及《光靈》的百分之一。
但是《光靈》的最終質量如何呢?
平庸、奇怪、無聊。
鉅額的投資不僅沒有製作出預期中的爆款,反而讓奈飛成為了笑柄。
後來奈飛痛定思痛,經過複雜的內部權力鬥爭,讓大資料派都滾蛋了…
進入了煤老闆模式——我們不大會去管創作的事兒,我們只負責找到對的人,給予充分的自由和預算,讓他們把好故事拍出來。
他們比對了全球文化輸出:全球文化輸出的1.0版本,簡單來說就是“拍本國故事,給全世界看”。
在世界上任何一塊內容消費市場,觀眾對於“故事”的需求都是永恆的。
每個國家和民族其實都不缺自己的故事,但對故事進行設計、包裝、展現的商業化生產力,不同的國家則能力相差懸殊。
可以這樣說:生產力強的一方,便是文化輸出的一方;生產力弱的一方,就是被文化輸出的一方。
曾經的蘇聯能做到“拍本國故事,給全世界看”,其影響力超越了社會主義陣營,不僅擁有塔可夫斯基、梁贊諾夫、愛森斯坦等享譽全球的電影大師,而且諸如《戰爭與和平》《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鄉愁》《春天的十七個瞬間》等作品更是穿越了冷戰東西方的鐵幕,成為全球公認的經典。
包括香港電影也是文化輸出的一大奇蹟!尤其是在20世紀70到90年代,香港製作的功夫片不僅席捲了亞洲,還打進了美國這種擁有強勢文化的市場。
時至今日,bruce lee和他的招牌動作仍然是一個全球級的文化符號,而jackie chan的國際影響力更是沒有一個兩岸三地的明星能夠超越。
“拍本國故事,給全世界看”的集大成者自然是美國的好萊塢。
好萊塢視效與創意天才的結合,在全球化程序中打出了統治級表現,造就了《侏羅紀公園》《泰坦尼克號》《拯救大兵瑞恩》等名作。配合冷戰結束,美國的文化影響力在90年代達到了頂峰。
奈飛在這方面著天然優勢…
它是美國的內容製作公司!但本土內容人才需要搶奪,而且他們作為網際網路新貴,對內容人才的吸引力要低於好萊塢…
而且,美國故事”對全球觀眾的吸引力是在下降的!尤其是2016年以來,隨著美國自己啟動了“逆全球化”浪潮,以及內部的撕裂和極化不斷佔據媒體的頭條版面,全球觀眾對“美國故事”的好感程度自然是一年不如一年。
然後就是全球文化輸出的2.0版本——當一個煤老闆。
他給了阿方索·卡隆最大的自由:只負責開支票,充分放權給他的團隊。
這個放權不僅是不干涉拍攝,甚至不干涉剪輯,給予導演最大的尊重,順便幫他公關獎項!其實,阿方索·卡隆不是第一個享受這種待遇的外國導演…
奉俊昊才是第一位!彼時正值韓國右翼總統朴槿惠在任時期,奉俊昊這類“文藝黑名單”上的左翼電影人本就拿不到國內的財閥投資。
奉俊昊當年在美國拍攝《雪國列車》,遭遇的苦主,正是站在好萊塢職場pua頂端的大製片人哈維·韋恩斯坦。後者除了喜歡找女演員睡覺,還有個外號叫“剪刀手”——只要認為內容賣相不佳,就會肆無忌憚地動刀。
要知道《雪國列車》後來在中國上映時,也不過只剪了一分鐘,但韋恩斯坦看過之後卻執意刪改20分鐘。關於“終剪權”一節,奉俊昊與韋恩斯坦始終僵持不下,而外來導演得罪本地製片人的下場有兩個:一是《雪國列車》只得到了在獨立院線放映的機會,票房不盡人意;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