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復興:從知青到國寶科學家

第29章 這也叫重大突破?【第2更!】

到了1978年,第一個吃螃蟹的村集體出現了。朱皇帝的家鄉18戶農民用按血手印的方式包產到戶。

轟轟烈烈的大包乾由此拉開了大幕。

到1980年初,全國基本上已經完全實現包產到戶。

這個政策極大地鼓舞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也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

讓農村經濟開始大發展。

作為過來人,王浩然對此看得很清楚。

王銘山搖了搖頭,說道:“普通農村社員恐怕是買不起這車的。”

“還是要看全國各地的生產大隊對它是否感興趣啊!”

王浩然本來想問問王銘山對生產隊這種模式到底是怎麼個看法,是否認為它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阻礙。

不過,話到嘴邊,他還是忍住了。

在如今這個時候,說這個話不太合適。

所以,他附和著說:“銘山同志您說得對。”

過了大概一個多小時,京城電視臺資深記者王建國就趕到了馬坊機械廠。

他來的路上還在跟同事說:“一個公社辦的小廠,再怎麼厲害,又能造出什麼好東西呢?”

王建國覺得王銘山可能有點兒太大驚小怪了。

鄉辦小廠怎麼可能會研究出什麼突破性的農機產品來呢?

等他趕到馬坊機械廠,看到院子裡停放的機動三輪車,他著實被驚豔了一下。

一則是這輛車外形很獨特,他之前還真從沒見過。

二則這車雖然小了點,但的確是機動車。想要造出一臺可以跑的燒柴油的機動車,在龍國也只有屈指可數的那麼幾家而已。

因此,這馬坊機械廠著實有點兒東西。

王建國到了現場之後,自然是少不得要給他演示一下,讓攝像記者拍點素材的。

這回是戴洪濤親自駕駛這輛機動三輪車在院子空地上轉了幾圈。

除了轉圈,還展示了倒車、爬坡拉重物等能力。

王建國站在王銘山身旁,看著這輛三輪車在自己面前炫技,他嘖嘖讚道:“銘山同志,這車看起來真不錯,其實,城市裡也是可以使用的啊。比如,供銷社裡運輸貨物,貨物少的時候,如果用大車,那就是浪費。”

王銘山點頭:“我也覺得它用處還是挺多的,所以應該抓緊時間擴大生產。”

王建國又看了一眼王浩然:“浩然同志,伱是怎麼想到要研製這樣一臺農用三輪車的呢?”

王浩然說:“我在農村插隊已經有三四年時間,生產隊的勞動強度還是挺大的。我不怕吃苦,但是,有時候覺得我們農村地區的生產效率還是太低了點。我們生產隊的機械化程度也太低了。所以,我就萌生了研製一臺簡易機動三輪車的想法。”

“如果一個生產隊能有四五輛機動三輪車,那麼,農村的生產效率將會大幅度提升至少百分之三十。這對我們增產增收有很大幫助。”

王建國讚賞地點點頭說:“天才的設想。浩然同志你在機械方面的天賦可是太強了點。”

“我看報道,你想讀大學,然後想上的是計算機專業,為什麼不學機械呢?”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