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線大致沿著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延伸。“你們看這條線沒有?在我們那個時代稱為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這正是胡漢衝突的核心所在。”
韓成確認畫得大致無誤後,開始向焦急等待的朱元璋父子講解。什麼是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它為何關乎胡漢之爭呢?
朱元璋和朱標疑惑地看著對方。韓成解釋說:“我們這個地方東臨太平洋,南方部分割槽域還接收來自印度洋的水汽輸送。越接近東南部,降水越多。靠近能攔截水汽的山脈地帶,降雨量尤其豐富。
所謂的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意味著北側區域年降水量較少,低於四百毫米。這條線劃分了半乾旱區與半溼潤區,同時也是森林與草原的界限,更是農業區與遊牧區的分界。由於北方降水量不足,更適合牧業而不適合耕種。相比農業區,遊牧區更容易受到乾旱和嚴寒的影響,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也相對較弱。”
一旦遭遇災禍,特別是大的災難降臨,北方的遊牧部落便會在求生慾望的驅使下向南遷徙,侵佔我們的領地。
這是歷史規律,非人力所能更改。
皇上若真把晉王和燕王派往那邊,即便他們不願,也得過著遊牧般的生活。
未來遇到天災,哪怕他們再抗拒,也是徒勞。
那時,他們國內的子民也不會聽從他們的指揮。
必定會南下尋求生機。
這條界限正是胡漢紛爭的核心所在,無法因個人意願而改變。
聽完韓成的話,朱元璋與朱標頓時醒悟過來。
覺得他說得很對。
這就是常理。
人活不下去時,必然要如此,必會南下。
即便老三老四再不願意,也沒辦法。
朱標領悟的同時,也想把這些記下。
他認為這是極重要的知識,涵蓋廣泛。
若能深入理解,就能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世界,獲得更多益處。
日後有空,或許可向韓成討教更多這方面的見解。
韓成總能從意想不到的角度解決問題,且言之有物,論據充分。
“所以,這條線以北絕不能設封地。
必須確保朝廷牢牢掌控北面的廣闊土地,否則將來必會禍及後代!”
朱元璋深深銘記。
接著,他又憂慮地看著韓成問:“這麼多北邊的土地都不能封王,剩下的夠不夠給大明的藩王們分封?”
韓成聽後笑了笑,覺得自己該拿出地球儀了!
(本章完)
------------
朱元璋的顧慮並非沒有道理。
在他看來,北方有著大片可供封王的土地。
但如今,被韓成畫出的這條線限制住了。
那麼,少了這麼多土地,剩下的是否足夠分配?
就算足夠他兒子分,他的孫子怎麼辦?
韓成的一句話讓朱元之隱約察覺到,未來自己的後人可能會繁衍至難以想象的數量。
朱標注視著韓成,眉宇間帶著幾分憂慮。
儘管韓成曾提到世界的廣闊,但朱標對具體有多大並無明確概念,只覺得北方的土地似乎最為遼闊。
韓成說道:“聖上與太子不必為此煩憂。我早說過,這世界遠比想象中浩瀚,土地匱乏絕不可能成為問題。”
真的有這麼多土地嗎?朱元之與朱標依然半信半疑。
韓成注意到兩人的神情,意識到該拿出那個地球儀了。
“且待片刻,我讓你們看看這個,便知我說非虛。”韓成說完便走向內室,取出自己親手製作的地球儀。
歷經諸多努力,他終於完成這件作品。雖不及後世精密,內容也遜色許多,但基本的大洲、大洋、重要島嶼、海峽、山脈、高原和平原等要素一應俱全。
為了打造它,韓成幾乎傾盡全力調動所有記憶。
雖然粗糙,整體看來簡陋,某些區域還有變形,但用於說明情況或傳授知識已足夠。
至少比完全沒有要強得多。
“這就是你所謂的地球儀?”朱標打量著韓成取出的球體,疑惑地發問,同時饒有興趣地靠近觀看。
朱標對此早已充滿好奇,不僅是他,朱元之也是如此。
畢竟韓成提及的高產作物——能結出上千斤果實的紅薯和土豆,讓他們震驚不已,印象極深。
朱元之每每夢裡都想擁有這些珍稀之物!
而根據韓成的說法,地球儀對獲取這些寶貝至關重要。
在這種情況下,得知韓成造出了地球儀,朱元之與朱標怎能不欣喜若狂?
這無異於為開闢海外尋找珍寶增添了一條重要途徑。
當看到地球儀時,朱元之和朱標的第一反應便是——這東西真是奇特!
見到這個地球儀後,他們立刻明白了它的用途。
這不就是地圖嗎?還取了個高大上的名字——地球儀。
朱元璋和朱標對這種設計感到很彆扭。
他們以前見過的地圖都是平面的,看起來更直觀。
可韓成把地圖轉到了一個球體上,怎麼看都覺得彆扭。
“這就是地球儀,上面是我畫出的世界大致地形。”
韓成邊說邊把地球儀擺好。
朱元璋仔細看了一會兒沒發現大明的痕跡。
“韓成,我們大明在哪?”
韓成找了一會兒,在地球儀上指出大明的位置。
但朱元璋看到的卻是整個亞洲。
“這就是我們的大明?國土面積確實不小。
不過韓成,你的地圖畫得不太準確,偏差太大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