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另買了一個二十幾歲的小媳婦宋嫂子,三個十一至十三歲的小丫頭。
宋嫂跟著王嬸學接生。
三個丫頭取名紫蘇、紫芙、木槿,紫蘇在醫館學習,紫芙學習製藥,木槿跟著芍藥服侍馮初晨姐弟和做家務。
為了好住,住宅西廂三間房都改成單開門,北屋住王嬸,西屋住半夏和芍藥,廳屋住另四個人住。吳叔一家也搬來了住宅這邊,住倒座。
馮初晨月薪五兩銀子加提成。
王嬸是被朝廷記名的穩婆,相當於前世的“主治醫師”,月薪一兩銀子五百文加提成。
張穩婆沒被記名,一兩銀子加提成。另兩個輔助穩婆八百文加提成。
這三個穩婆都願意來醫館工作,旱澇保收。
製藥師父月薪五兩銀子,趙嫂子一兩銀子五百文,抓藥師父一兩銀子,搗藥小工五百文,雜工八百文。
他們沒有提成。
半夏屬於學徒,暫拿五百文大錢。
芍藥、吳叔、吳嬸也拿五百文。
宋嫂子幾人、吳有墨暫定二百文。
幾個奴才家裡包吃包住,除王嬸外,工錢都較其他員工低一些。以後醫館掙錢多了,再漲。
再加上其它花費,馮初晨已經做好前三個月,甚至第一年虧錢的準備。
她透過別的渠道掙了一些錢,又有上官如玉給的六百兩銀子,還是能夠保證醫館正常營業。
她也不怕一直虧錢。
住院生產有多少好處,前世已經證明了。多用些時間,會讓人看到那些好。
從這個月起,王嬸幾人掙的錢都自己留著,不需要上交。
王嬸很不好意思。
在馮初晨的堅持下王嬸方才答應,還說,“我就一個人,以後醫館缺錢,我再拿出來。”
能掙這麼多錢,讓芍藥很是興奮了一陣,還專門回家告訴父母這個大好訊息。
“宅子好看屋裡好看,走半刻鐘就到了街上,走遠路都是坐車……日子比郭地主家的小姐還好過。”
讓她的兩個妹妹羨慕嫉妒恨。
不過,醫館前面的兩戶人家和馮宅隔壁的一戶人家聽說那個宅子要當婦幼醫館,專門接生孩子,非常不高興,怕汙穢太重影響自家。
他們上門找馮初晨講理。
這是馮家倚仗大,若換成其他人,早打上門了。
馮初晨已經想到這一層,先耐心講了一套她的理論,“產房是觀音娘娘送子的地方,怎麼可能汙穢……產房設在後面,離你們幾家遠著呢。”
說是這樣說,還是給他們每家掛紅辟邪,又各包了一兩銀子的紅包。
前面兩家很滿意,得了這麼多錢,產房的確離他們家有一定距離,又有紅布辟邪,礙不到自家。
隔壁的孫大娘依然不高興,罵罵咧咧。
和氣生財,馮初晨不願意鄰里之間關係太僵,晚上又讓馮不疾去送了一匹溫家送的綢緞,孫家才沒繼續鬧。
七月初十開始,馮初晨就領著人在各處貼廣告,不僅在城內貼,還貼去了外城和白馬村周圍。
同濟婦幼館重視產檢,推行從懷孕開始去醫館檢查,醫館會為每一位產婦建立病歷檔案,最大可能保證母嬰安全……
醫館還推行臥式生產,減少產婦痛苦。
有馮初晨這樣的大夫,王氏這樣的穩婆,能同時為乳兒和產婦提供更好的治療和接生。
前三個住院的產婦費用五折優惠,其他七月住院的產婦七折優惠,八月住院的產婦八折優惠……
婦幼堂有一套甲等病房,也就是特級病房。四間乙等病房,也就是普通病房。
只有住普通病房的產婦才有優惠。
然後就是一些廣告語:
給寶貝最好的,從孕期開始。
專注孃親和寶寶的健康,從孕育到成長。
安心、舒心、放心的母嬰之家。
……
廣告所貼之處,都有人一個字一個字的念,一群人圍著聽。
人們紛紛議論著:
“聽起來不錯。去那裡生產,不僅產婦乳兒有保障,家裡也清淨。”
“嘖嘖,把一個個產婦拉去自家醫館生孩子,就不怕汙穢之氣都跑去他家?傻女人,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還是馮醫婆傳人開的,腦袋壞掉了。怕有血光之災,自家男人都要避著,她還招去家裡。”
“聽說醫館就在她家隔壁,天哪,她弟弟身體一直不好。”
“這不是把她弟弟往死裡整嗎?”
……
半夏氣得把這些閒話說給馮初晨聽,馮初晨渾不在意。
觀念不是那麼容易轉變的。
好在她做的不是革命先驅,醫館改革與政治無關。
不過,哪怕是醫療改革也不能太過特立獨行,不能越矩,還要避免被人利用,特別是不能與統治階級倡導的人生觀、價值觀對立,至少不能明面對立。
做任何事都要一步一步來,必須規避風險。
古代統治者對於越矩的人非常嚴厲,可不僅僅是坐牢或捱打,而是砍頭,甚至極刑。
一個小小的醫館,吃進去的蛋糕不大,不會動上層人的利益。但肯定會動一些穩婆和小醫館的利益,若他們使些小手段整她,馮初晨也不怕。
同時,制定了詳細的入館需知和生產條例,拿去給太醫院的官員過目,得到了他們的稽核批准。
李院使和方院判很感興趣,覺得太醫院和民間醫館都能用上。哪怕看馮初晨不順眼的範副使也沒找茬,這些條目也適用於范家的千金堂。
泡菜罈子也燒製好了,燒了十個。
馮初晨買了尖辣椒、燈籠椒、生薑、豇豆、包菜、大蒜,等到秋天泡蘿蔔。可惜這裡沒有蜀中青菜,做酸菜魚只能用東北的酸菜。
這種泡菜馮初晨姐弟特別喜歡吃,王嬸幾人則更喜歡吃北方的醬鹹菜。
七月十五,這天是大姑四十四歲冥壽。
馮初晨帶著王嬸和大頭去九坡嶺給大姑掃墓。
上個月才去拜祭過,今天本可以不去。
但馮初晨堅持去。
今天不止是大姑的冥壽,是原主去世一週年,也是她前世三十五歲生日,還是她穿越到這裡一週年。
還有一件重要的事要跟大姑彙報,她的第九個銅頂針磨平了。
這算是個里程碑吧。可惜大姑已經不在,磨平了也不可能學到另一種針法。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