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教父

第85章 妖風襲來(今日三更,下午還會有一更)

由於王熙也不願他們太早來上學,畢竟學院最近事情比較多,到時禮部那邊還會送來一批歌妓,故此,就給了他們半月的時間去準備。

然後就這麼將他們給打發了。

今日朝廷放假,張說就約著張九齡來到東市的張白手店。

“張相公,曲江先生。”

二人剛剛入門,便引來大家矚目,甚至有不少人上來行禮。

張說雖然才剛剛回來,但是他在當下詩壇的地位,一點也不誇張的說,那就是泰山北斗級別的,而張九齡也已經不是初出茅廬,且自身才華橫溢,是早已得到不少人的認可。

張說向眾人拱拱手,回得一禮,笑問道:“方才諸位在談論什麼?”

一人便道:“回張相公的話,吾等正在談論詩詠大賽。”

又有一人問道:“到時張相公可會去?”

張說點頭笑道:“如此詩壇盛會,張某又怎會錯過。”

那人又問道:“聽聞科舉也將加入詩賦。”

“嗯。”

張說點點頭:“這回是不會有錯的,聖上決心要振興詩壇。”

言下之意,這詩賦所佔的比例,還不少。

眾人聞之,皆是喜出望外。

這對於文人而言,真的是天大的喜訊。

交談片刻,張說與張九齡便在酒保的引路下,來到陽臺邊的雅座坐下。

點完菜後,張九齡問道:“聽聞陛下已經將科舉一事,交於恩相。”

武信只是負責教育改革,就是在教育中,加重詩賦教學的比例,而科舉屬於國家頭等大事,肯定是宰相們的事,就不會交給武信這個外戚。

張說笑道:“陛下此番招我入京,不就是為此麼。”

就事論事,前期李隆基用人是一點也不糊塗,真的就是按部就班,每一步都恰到好處。

啟用姚宋負責的是打擊外戚宗室,整頓吏治、豎立朝綱,廣開言路,而啟用張說,那就是為了文治武功,張說在文壇地位,是毋庸置疑,同時他還擔任過邊疆大吏。

可謂是文武雙全。

隨後張說又笑道:“這也是我提拔你的原因。”

“不敢,不敢。蒙恩相看重,九齡愧不敢當。”張九齡非常謙虛,又問道:“不知恩相有何打算?”

張說捋了捋鬍鬚,“無規矩不成方圓,文壇亦是如此,首先還是得制定政策,讓詩賦變得更有氣節,更有價值,而不是閨房裡那噓寒問暖,那不符合我大唐風氣,也不符合陛下的期許。”

張九齡聽得頻頻點頭。

李隆基要重塑大唐風貌,為盛世著墨,就不能說完全自由發揮,如果隨便寫,就不能說是“重塑”,還是得對應這個時代的需求,所以必須定下文藝政策,就是給予一個大方向的指引。

而這個可不是說說,因為詩賦跟科舉掛鉤,那麼朝廷定下這個方針,你們就得往這邊走,不然的話,這成績是不會好的。

張說問道:“九齡,你有何建議?”

張九齡謙卑道:“還望恩相先給予提示。”

張說想了想,言道:“講實用,重風骨,尚氣勢。”

張九齡沉吟片刻,回道:“崇麗澤,重文采,講滋味。”

張說聞言一喜,撫須哈哈笑道:“我果然是沒有看錯人啊!”

張九齡謙虛笑道:“只怕恩相早已想到。”

張說只是笑了笑,並未有否認。

講實用,重風骨,尚氣勢-——這就是初唐四傑的風格。

而崇麗澤,重文采,講滋味——這是文章四友的風格。

其實他們才是唐詩的奠基者,隋唐之前和之後的詩賦,是有很大不同,而他們就是改革者,李白、杜甫是站在他們的肩膀上,將詩賦推向頂峰。

張說就是打算先人的風采融為一體,來塑造這時期的大唐風貌。

這裡面也寄託著當下文臣對貞觀永徽時期的嚮往。

忽聞樓下一聲咆哮,“道可道,非常道。”

二人尋聲低頭看去,但見一個愣頭小子,手持絹布,邊走邊搖頭晃腦。

又聞街對面又有一人道:“名可名,非常名。”

抬頭看去,又是一個愣頭小子。

先一小子突然晃動肩膀,道:“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對面那小子佯裝撫須,“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正當這時,一輛馬車從中而過,馬車內傳來一個稚嫩的聲音,“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張說見罷,不禁都開心地笑道:“看來這國子監做的還不錯,這些小子行路之時,也都不忘學習,此真是我大唐之幸也。”

張九齡卻又疑惑:“不過.這背書為何要搔首弄姿。”

聽他這麼一說,張說也覺得有些怪異。

正巧,一個酒保端著酒菜上來,插嘴道:“相公有所不知,他們這不是在背書,而是在表演。”

“表演?”

“對啊!”

那酒保點點頭道:“這些少郎全都是無名學院的學生,聽說他們最近要參與什麼分科考試,故此都在記詞。這其實還不算什麼,待會還有更可怕的。”

“更可怕的?”張說驚訝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