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龍

第563章 送烏行(13)

大年初三,一日血戰。

三方各自回營,清點死傷減員,不由各自心驚。

但是,真正心驚的人在伊闕關——翌日凌晨,李樞在曉得襄城郡郡治易手,東都軍最後一支甲騎全軍崩潰離散,尚師生、薛亮、薛仁三將全都生死不明後,幾乎陷入到了一種肝膽俱喪的境地!

沒辦法的,真沒辦法的!

首先,襄城郡城丟失,防護糧道的甲騎盡喪,意味著南陽方向的東都軍主力徹底喪失了後勤道路,只能立即回師,而現在他李樞還不知道前方戰況,如果前方戰事不利,撤退過程中又出現什麼問題,那可是天翻地覆的大事;

其次,東都被隔絕,戰馬補充極難,這最後的幾千成建制甲騎崩散,本就是傷筋動骨的大事,更何況尚師生是東都資歷大將,薛亮更是臨陣相投過來可靠可用之將,如今一併沒了訊息,這些本就是大問題;

最後,也是讓李樞難以接受的是,他這個兵部尚書,正是此戰署理後方的主要負責人,某種意義上比坐鎮東都的司馬進達都要重要,卻在短短數日內造成了這種後果……他有何面目去見司馬正?!

可是,可是,東都已經是他最後的容身之所了,連司馬正都沒法面對,他還有什麼人可以面對,連東都都無地自容,還有什麼地方可以容他?!

幾乎是在麻木狀態下,李樞依靠著自己的經驗和素質下達了一系列軍令,乃是要求關閉伊闕關大門,謹守城防;聯絡身後司馬進達,全面警戒東都;同時每隔一刻鐘發出三人一組的信使,繞過襄城郡郡治承休,不惜馬力、人力,飛速給司馬正報訊。

從伊闕到前線武川,大概是兩百來里路,到魯陽關乾脆不足兩百里,對於大部隊來說,這自然是數日路程,但當騎士們不顧一切飛奔而去,當日下午便陸續抵達。

司馬正聞得訊息,自然震驚,但震驚之餘竟有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覺,現在回頭去想,昨日陣中根本沒見到秦寶,踏白騎也少了許多,恐怕正是用來撓自己身後了。

事到如今,也只能感慨,張行反應太快了,黜龍幫也人才輩出。

念頭泛起的同時,這位東都軍統帥也毫不遲疑下達了全軍連夜後撤的軍令,並在知會諸將之後,親自為先鋒先行向北——這當然不是要搶在第一個逃竄,而是司馬正心知肚明,此時大軍傷亡頗重,若不能搶在全軍大部隊前驅逐襄城郡內的黜龍軍別動隊,那麼軍心就會動搖,說不得會有離散逃逸之舉。

大年初五,隨著天氣進一步升溫,局勢陡變。

黜龍軍與關西軍全都察覺到了東都軍的後撤,各自派出成建制部隊前往武裝偵查。而讓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負責斷後的牛方盛在離開武川城後不久忽然率領本部轉向西面,直奔伏牛山北側方向一帶而去。

說實話,關西軍還以為牛方盛是要從側翼頂住自己,東都軍也以為這位是有軍令在身要去做側翼遮護,反倒是透過快馬來報曉得北面一些情勢的張行第一時間意識到了某種可能性,立即親自引踏白騎去搶佔武川。

下午時分,已經離開魯陽關抵達汝水支流舞水的司馬正得到了多個訊息——黜龍軍第一時間重新奪回武川,張行的紅底“黜”字大旗被重新立起;北面的程知理、秦寶、劉黑榥、張公慎等人在曉得他回來以後已經全面棄城東走,歸途道路通暢;尚師生確定戰死,薛仁確定被俘,薛亮一個人徒步逃了回去。

此外,牛方盛似乎引本部叛逃關西!

出乎意料,司馬元帥竟還是沒有太多的情緒與過激反應,只是回身中軍按部就班處理撤軍事宜。

只能說,事到如今,無論是司馬正也好,還是整個東都勢力也好,全都認清了形勢,徹底放下了之前的種種幻想。

然而,東都的退場不代表剩下兩家就能從容堅定的堅持下去,更不代表誰就是勝利者。

凌汛要來了,春耕要開始了。

要不要退兵?

南陽這塊地方怎麼辦?!

誰先熬不住?!

當晚,伏牛山上設宴,款待牛方盛。

自古以來的習慣,多方對峙時,降人待遇就極高,更不要說人家牛方盛是關隴有根的人,還帶著好幾千兵,甚至就連這次反正,都不是什麼無緣無故,乃是之前作為使者來到這伏牛山上以後白皇帝親自許下承諾的結果……甚至,在之前遭遇兩家夾擊損傷慘重的情況下,若非人家牛方盛此時引兵反正,怕是都沒臉宣傳勝利的好不好?

故此,牛方盛當場被授予一衛大將軍,並遙授了還在東都的大魏忠臣、老相爺牛宏一個大英的敏國公爵位,讓牛方盛代領。

當然,那幾千從江都帶到東都的本部兵馬也依舊由牛方盛帶領,甚至還說要從關西府兵裡給他做補充,並配以對應的左右翼中郎將,確保兵權。

一句話,事情是大好事,雙方都做到位了,誰也挑不出毛病來!

相對應的,宴席上的氣氛也好極了,沒有誰不開眼,搞什麼喝到一半抱著皇帝大腿痛哭一場的戲碼,經歷了前日血戰的白立本、張世靜,因為前日大戰匆匆折回的劉揚基沒一個不懂事……人家白皇帝本人也沒有李定那麼低端。

實際上,很多人在這次宴席上反而有些放浪形骸之態。

宴會完美結束,然而散了宴席,又過了大約大半個時辰,已經逼近三更天的時候,劉揚基剛剛脫了鞋子泡腳,卻忽然收到傳召,說是皇帝想要見他。

劉揚基無奈,趕緊重新收拾了過去,心中不免有些忐忑……多少次了,這種臨時的召見其實多是壞訊息,皇帝做個夢都是噩夢。

進了御帳,見到白立本跟張世靜已經等在這裡了,再去看白皇帝,卻見這位大英皇帝也只是扶額不語,明顯在等自己……劉揚基心中一片焦躁,只強撐著要行禮。

白橫秋抬手製止,順勢睜眼來看三人,然後落在劉揚基身上,不由好奇:“老劉,你有話說?”

劉揚基無奈束手而立:“是有些諫言,可本想著大戰之後陛下臨時召見,肯定有其他事情,藏一藏再說,但陛下既然看出來了,我藏著反而心中難解。”

“咱們之間有什麼可計較的?”白橫秋笑著擺手,竟然有些釋然之態。“是要說牛方盛嗎?”

“不是,臣下要諫言的,恰恰是陛下對臣下這些故交們過於優容。”劉揚基語出驚人。“而對牛方盛這類人今日這般優容過少。”

“對你們優容不好嗎?”饒是白橫秋此時已經看開了一些東西,聞言還是不免詫異。

白立本跟張世靜也覺得莫名其妙。

“陛下還記得臣下走前跟陛下說人家黜龍幫開會的事情嗎?”

“自然記得。”

“這就是了。”劉揚基肅然道。“我這幾日往返,心裡一直想這件事……想來想去,今日又逢牛方盛過來受賞,便起了念頭,咱們之所以不能像黜龍幫那般一起開會,團結更多人,恐怕正是因為陛下優待舊人、老臣過了頭。”

“怎麼說?”白橫秋催促了一下。

“陛下,臣下冒昧,你覺得我這個人才能如何?”劉揚基伸手指著自己的鼻子來問。

“你這個人……”白橫秋不由失笑。“難道你想說你自家是個廢物嗎?”

“臣下當然不是個廢物。”劉揚基無奈道。“臣下的才能和對陛下的忠心,做一衛大將軍、一路總管,替陛下看守一營,都督一軍,怎麼都是恰當的!但也僅此而已……臣下想說的是,臣下算不上國士,於大局、國政、軍謀而言,只是一個尋常將軍罷了。”

話到這裡,劉揚基看著白橫秋誠懇以對:“可是陛下如此信重臣下,乃至於經常私下召見臣討論國家大務……恕臣直言,陛下雖然是大宗師,可到底是個人,一日便只有十二個時辰,也要睡覺吃飯,如此一來,私下裡再與臣聊上許多次,便是少了許多次與真正俊才討論國事的機會;而如果陛下竟然直接依靠臣的本事去制定大略,那臣真是萬死莫辭!因為臣心知肚明,臣的本事恐怕是對付不了張行和黜龍幫的……反過來說,黜龍幫之所以能連番開闢戰線,逼的我們手忙腳亂,難道沒有人家才智之輩盡得使用的緣故嗎?”

說著,其人就在張世靜與白立本複雜的目光中直接下拜。

白橫秋也不用真氣,只是起身扶起對方,卻神色哀婉:“如此說來,我反而不該親近你們這些老臣了?”

劉揚基忍不住流淚,卻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若是陛下還是當年的千牛衛都尉,我恨不得每日執轡打馬隨從陛下出入長安;若陛下還是太原留守,我恨不能每日佩刀出入太原替陛下籌建起事兵馬……可是陛下,現在你要爭天下,我們這些舊人不是說沒用,可不能只用我們吧?

“吐萬長論、魚皆羅、王懷通都是宗師,就算是他們有二心,不可能真正忠心於陛下,可陛下也得用起來呀,不能只用一個故人韋勝機;再比如說,我們這些人當然可信,但想要動員關中人力物力,難道不應該跟竇、李、韓幾位做商議?想要對抗黜龍軍的青年俊傑,等強制築基的孩子是來不及的,應該早早動員關中子弟為自己親信,然後放在身邊提拔才對,何至於等到現在還只是用於中層軍官?陛下,便是讓他們家族趁機做大,同時掌握樞機、清議和兵權又如何?得先贏下來呀!”

白橫秋以手撫身前之人後背,依舊不惱:“老劉,你說的極對,你說的極對,我能有你這種忠心耿耿的舊友、下屬,是我的福氣……咱們回去以後,從長計議,學著司馬洪,謹守關西,用盡人力物力,等到時機再與黜龍幫爭鋒。”

劉揚基一愣,白立本、張世靜也都詫異。

白立本更是匆匆來言:“陛下,不能退!東都經此一回,已經無力離開東都干涉外部局面,我們一退,南陽就是黜龍幫的了……到時候,南陽聯通荊襄,韋元帥怎麼辦?甚至江東都要被黜龍幫收走的!”

白橫秋點點頭,言辭從容:“道理是這樣,但也沒辦法,我兩刻鐘前收到了長安來的加急軍報,李定率領北地聯軍十萬之眾,已經在年前渡海,並且一戰擊敗了都藍可汗的王庭主力……馬上他們就要南下進襲關中了。”

三人目瞪口呆,久久不能應聲。

“那……那荊襄到底如何?”張世靜趕緊追問道。

“道理上不會,他應該趁我們被李定吊住,趕緊集合河北、河南主力,等凌汛一過,立即全力吞下東都,盤活全域性才對。”白橫秋語氣平緩。“但也不得不防……所以,要立即抽調一位宗師南下襄助韋元帥……我會升魚皆羅老將軍和吐萬老將軍為副元帥,給他們國公爵位,讓他一個去主持毒漠防線,一個去巴蜀支援。”

“河東……”

“我在長安,可以兼顧河東。”白橫秋緩緩做答。“此外,不能這麼被動應付……你們三人……立本去一趟荊襄,見見三娘,告訴她,雖然她不是我親生兒女,但父女近三十載親恩,總不是假的,只要她願意回來,便是皇太女!她那幾個兄弟,任她處置!”

白立本張了下嘴,但最終還是點頭:“臣下明白。”

“揚基,你去東都……怎麼說你心裡明白……怎麼說都行。”白橫秋繼續吩咐。

劉揚基趕緊應聲。

“世靜,你去巫地,見李定,告訴他,只要他願意反正,便是元帥領趙王。”白橫秋最後看向了張世靜。

張世靜俯身拱手,然後忍不住來問:“陛下,若是他不應,我是留在毒漠還是乾脆去晉地做監督?”

白橫秋稍作思索:“你就不要干涉魚皆羅,省的他多想,到時候去晉地……若是晉地沒被大舉攻擊,你就努力轉運物資給毒漠前線;若是被攻擊而不能支應,你也要想方設法把晉地的物資和兵力集中到河東一帶。”

張世靜這才趕緊點頭。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