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重振大明

第921章 火燒瀋陽城

確定遼東之戰接下來的策略、還有對東北的治理方案後,樞密院很快整理成檔案,傳達給了前線。

孫承宗得知最終的目標是打下瀋陽後,總算鬆了口氣。

他還真怕朝堂上有人頭腦發熱,要求遼東諸軍繼續打下去。

現在朝廷把目光轉向治理,無疑讓他欣慰:

『袁公是真宰相啊!』

『上佐天子,下理陰陽,做事井井有理。』

『有他在朝堂上,吾等皆無憂慮!』

這次遼東之戰,他最舒心的地方就是朝廷很少胡亂指揮。

在袁可立的一再約束下,皇帝要求的放權給前線,得到了充分貫徹。

孫承宗只管給後方提要求,很少遇到不必要的干涉。

他自己也同樣如此,只是決定打不打,很少干涉具體指揮。

也因為此,前線的將士越來越膽大,最終迎來了大勝。

侯世祿等人狂飆突進時,連孫承宗都吃驚於自己手下竟然有這樣的膽氣。

回想著此前發生的種種,孫承宗現在都覺得,一切宛如夢幻。

甚至,他還有一點不捨得,即使已經知道前線難以打下去:

『這就要結束了?』

『為禍遼東十多年的建虜,就這樣要平定了?』

『為何我感覺在夢裡?』

自從被天啟皇帝提拔重用後,孫承宗的精力就放在遼東。

當今皇帝重新啟用後,更是一直把他放在遼東不動彈。

可以說,孫承宗一身功業,都系在這件事上。

如今有了結果,讓他不自禁地產生悵然若失之感。

好在,朝廷下令組建遼東、遼西、遼寧二省一府,還有遼河巡閱府的事情,讓他重新有了目標。

知道平定建虜後,自己還有事幹。

不過,在此之前,他還要安排好最後一仗,把瀋陽完完整整地打下來。

據他所知,黃臺吉的儀仗仍在城中。雖然這個人可能已經跑了,但是儀仗、器物,卻要原原本本地繳獲上來。

向前線傳達命令,並且安排士卒繼續運輸物資。

-----------------

此時的瀋陽前線,已經聚集了五萬大軍。

參加渾河會戰的軍隊且不說,楊御蕃率領復漢軍抵達虎皮驛後,迅速向瀋陽繼續前進。

他麾下一萬四千人都是火器新軍,帶來了前線急需的彈藥補給。

西面被滿桂撇下的秦良玉,在各部蒙古騎兵的幫助下,同樣趕到瀋陽。

他們加在一起,也有一萬四千人。

更讓人意外的是洪承疇、耿仲明的到來。

他本打算將後方正在訓練的一萬倭人調上來,全力圍殲對面的鑲藍旗。

哪想到阿敏和莽古爾泰見機一樣快,得知黃臺吉撤離後,同樣就溜走了。

洪承疇麾下大多是步卒,自然追之不及。

他在思索之後,收復開原和鐵嶺,把剛調來的一萬人留下守城,率領另外一萬人與各軍在瀋陽會師。

如此,瀋陽城下,聚集了五萬多軍隊。

已經被樞密院認可總指揮一職的滿桂,此時既感到豪情萬丈,又有一些壓力。

五萬人的吃喝拉撒可不少,而且天寒地凍之下,出現很多傷員。

他必須儘快打下瀋陽城,率大軍進駐裡面。

營帳之中,已經確認轉任遼寧都督、並且可以在遼寧都護府挑選封地的滿桂,臉上掩飾不住笑意。

他知道朝廷的意思是讓他把封地和都護府打下來,但是卻不在乎,因為朝廷已給他足夠的優待。

當初封伯,他的功績就差一點。

封侯的時候皇帝更是特意調整了軍功制度,才讓他進封為侯爵爵位。

感念皇帝恩典的他,覺得現在就是證明自己的時候,讓世人知道自己不是酒囊飯袋:

“各部火炮準備好了沒有?”

“還有工兵挖掘的地道,現在到了哪裡?”

熟悉火器的曹文詔道:

“火炮早就準備好了,而且觀察到了一些炮位。”

“他們的火炮在城牆上很難移動,只要開戰,末將有信心第一時間打下來。”

負責挖掘地道的李九成則說道:

“瀋陽城的防禦,劉將軍回憶起了一些。”

“他指點了幾個城牆薄弱的地方,地道已挖向那裡。”

“但是能否炸塌,還需明日再看。”

滿桂對此頗是重視,因為上次打遼陽,就是用這個辦法。

李九成此時在軍中有個綽號,人稱“地道將軍”——

他之前在義州、遼陽立功,都是靠挖地道。

對這個名號他頗不滿意,但是為了立功,也只能先忍下來。

確認各部的準備工作已經做好,滿桂當即下令:

“明日正式攻城。”

“攻破城池之前,絕對不許停下來。”

命令洪承疇帶來的倭人在前,自己麾下的東平軍為督戰隊。決定在最後一個倭人死光前,絕對不會停下來。

洪承疇對倭人的性命自然是不心疼的,反而對此頗為滿意。

因為倭人作為僕從無論死傷多少,都是不計入明軍戰損的。

換句話說就是他洪承疇現在只有功勞,沒有一次失敗。

滿桂也是因為這一點,把最後到的倭人放在最前面。否則攻城的損失太大,他立下的功績會蒙塵。

為此,他已經命孔有德去虎皮驛把先前抵達的一萬倭人帶過來。如果瀋陽城下的這些倭人死光了,就讓他們補上去。

在他的命令之下,次日,大明的各種火炮,展開了猛烈轟擊。

城中的建虜最初還忍著不還擊,但是在耿仲明指揮著倭人攻城後,不得不開火驅散他們。

然後,他們就遭到了明軍火炮集火。運上來的各式炮彈,很快讓建虜火炮失去了戰力。

那些倭人士兵在靠近城牆厚,紛紛舉著火銃,對著城牆的建虜射擊。

因為他們用的舊火器和弓箭的射程相差不遠,很快就迎來了一陣箭雨。

雙方都忍著傷亡對射,場面煞是壯觀。

-----------------

滿桂等將領在後方看著,對倭人士兵的表現很是滿意。

這些人士氣旺盛、悍不畏死,當真是合格的僕從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