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重振大明

第102章 治國就是治吏

大明官員選用,進士、舉貢、吏員三途並用,都可以擔任官員。

進士容易理解,就是獲得進士功名之後,擁有做官資格。

舉貢就是舉人和貢生,舉人是鄉試考取而來,貢生分為歲貢、選貢、恩貢、納貢,通常是生員貢監,在國子監學習後有任官資格。

因此貢生通常和其他有任官資格的監生一起,納入監生之中。

而監生除了生員貢監之外,還有舉人舉監、品官子弟廕監、捐貲例監。

這其中廕監又分為官生、恩生,和舉人、貢生一樣容易做官——

這些人合在一起,並稱舉貢官恩。

大明開國的時候,因為人才不足,經常有舉貢出身的舉人、監生擔任高官。

但是在科舉高度發展的現在,早就以進士出身為主。

其他出身的官員,在官場上會受進士排斥,難以升為高官,更別說得到廷推。

所以對非進士出身官員六年遷轉一次,袁可立覺得外面的反對聲音不會太大。

那些舉人、貢生、吏員出身的官員,根本無法影響朝堂決策。

唯一能發出些聲音的,是他們之外的廕監——

這些人同樣不是進士出身,按這個制度需要六年一遷。

他們本人的聲音或許很小,但是他們的父輩,卻多是朝堂大臣。

不照顧這些人的情緒,會影響朝堂運轉。

所以袁可立就詢問道:

“恩蔭文官,是否按非進士出身遷轉?”

“六年遷轉一次,對他們有些苛刻。”

朱由檢對蔭官並不怎麼待見,否則也不會把節流第一刀砍向寄祿官員。好在大明的恩蔭不是太多,不像宋朝那樣氾濫成冗官。

考慮到恩蔭是對有功官員的獎賞,待遇不能太差,否則會讓朝堂上的高階官員有意見。

朱由檢思索之後,說道:“獲得文蔭的,按非進士出身官員,六年遷轉一次。”

“獲得武蔭的,按武官五年一遷。”

“現在文官武蔭居多,可以讓他們去兵部、錦衣衛、衛尉寺任職,五年遷轉一次。”

這是一個辦法,但還是有點苛刻。畢竟不是所有的文官都能憑藉功勞獲得武蔭,大部分文官的子弟,只能入監讀書。

所以袁可立請求,給這些人一條出路。

朱由檢苦思冥想,還真想到了一個辦法,他從左宗棠被特賜同進士出身得到啟發,說道:

“如果非進士出身官員立下殊勳,朕可以特賜他們同進士出身。”

“遷轉時間和進士出身官員一樣,不再固定為六年。”

這確實是一個辦法,但是袁可立卻敏銳察覺到,這樣貶低了進士地位、增加了皇帝權力,所以他立刻說道:

“進士不宜輕賜,請陛下定下名額,特賜同進士出身的官員數量不應太多。”

“進士寒窗苦讀,要體諒他們的辛苦。”

進士是文官的主體,朱由檢當然要照顧他們的情緒。

而且他也擔心隨意賞賜可能會造成蔭官氾濫,更希望那些人轉為武官,遂道:

“就定在十個吧,每年不超過十個。”

“對優秀的非進士出身官員,特賜同進士出身。”

“以後舉人、監生和廕襲官員,都可轉為武職,五年遷轉一次。”

轉為武職袁可立同意,但是每年十個名額還是太多。袁可立不覺得非進士有那麼多人才,建議道:

“文官三年一考,陛下可以定為三年十個名額。”

“以政績先後,達到一定標準者,特賜同進士出身。”

朱由檢當然不肯完全以政績先後排列,那樣名額就全部掌握在吏部手裡了,所以他當即說道:

“三年十個名額太少,只在三年一考後授予也太死板。”

“朕以為要多些名額,特賜給立下殊勳的官員。”

“例如袁卿,你的兒子還沒有考上進士吧,如果你立下殊勳,朕難道不能特賜同進士出身給他?”

“朝堂上的大臣,難道會反對這一點?”

“這件事還是在朝堂上商議吧,和群臣一起定下來。”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袁可立只能答應增加名額——

否則他就是和自己兒子、甚至和其他大臣兒子為敵,引來他們非議。

朱由檢透過對遷轉制度的規範,以及對蔭官的出身賞賜,提高了對大臣的影響力。

這讓他心中很是欣喜,畢竟以前蔭官遷轉完全沒有限制。朱由檢是在做出限制之後,又把放開限制作為賞賜。在這一收一放之間,獲得一項權力——

對他本人來說,完全是意外之喜。

而且特賜同進士出身,也能讓朱由檢任用一些非進士出身官員,例如袁可立曾經舉薦的茅元儀,以及其他人才:徐光啟的弟子孫元化專心西學,沒有考上進士。

還有寫《天工開物》的宋應星,只是一個舉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