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重振大明

第102章 治國就是治吏

如果他們實在考不上,以後就特賜同進士出身,方便他們效力。這是朱由檢能記得的,不記得的還有很多。非進士並非沒有人才,只是範圍太廣,猶如大海撈針。

如今有幾個明確的目標,還有特賜同進士出身這條政策,朱由檢能夠招攬他們,讓他們為自己效力。

以後他培養的理工類人才,也能用這條政策,進入朝堂任官。

順利定下了舉人、監生尤其是官生、恩生的遷轉政策,朱由檢又想到了吏員,他記得江陰守城的閻應元就是吏員出身,這些人也要給政策,遂道:

“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

“如果官吏寡廉鮮恥、貪汙無度、胡作非為,朝廷卻不規範他們,天下一定會亂。”

定下這個基調,朱由檢道:“吏部不僅要規範官員遷轉,更要規範吏員。”

“朕聽人說地方吏員多有世代承襲的,甚至有些胥吏,膽敢架空官員。”

“袁卿擔任過地方官員,有沒有見過這種事?”

這是一個更大的課題,袁可立斟酌之後,說道:“不法吏員是有的,但是架空官員,那就很少見了。”

“胥吏升降,全在官員一念之間,他們不敢做得太過。”

“吏員役滿轉補,也由官員掌握。”

微微點頭,朱由檢沒有細問,說道:“吏員是個大問題,官員如何掌控吏員,讓吏員為官府用心辦事,很考驗官員能力。”

“所以知府、布政使等治理地方的官員,要多從知縣中選拔,提拔有年功的知縣。”

“六部尚書、侍郎,最好也要有基層官員經歷,例如推官、知縣。”

這是在提高知縣的地位,安撫他們以後無法提升為科道的不滿。推知並稱的局面,仍舊不會改變。

袁可立作為推官出身官員,不可能反對這個政策,又聽皇帝說道:

“以後從九品以下,要分九級吏員。”

“一級為最低,九級為最高。”

“但是九級吏員不再稱為吏員,要稱為吏目,授予從九品散官。”

“後續官職遷轉,視同非進士出身官員。”

這是在規範吏員遷轉,袁可立詢問道:

“吏員幾年一遷?”

“應該如何考核?”

朱由檢道:“文官三年一考,吏員考核就同樣定在三年。”

“考核由當地衙門的人事科負責,每三年考核一次,稱職就提升級別。”

“吏部文選司和兵部武選司要一起劃分吏員級別,確定相應待遇和支米斗數。”

“從二十歲開始,吏役可授予一級吏員身份,二十四年後、也就是他們四十四歲時,可授予從九品散官。”

“成為官員之後,他們可以擔任輔官,但是和官員一樣,要遵守迴避制度,調離原籍所在,以非進士出身官員遷轉。”

“吏員有功的同樣授予年功,減少磨勘時間。如果他們做出大功績,朕會特賜同進士出身,讓他們入監讀書後任官。”

這樣給了吏員出路,同時也做出限制。

袁可立想了一下,覺得或許可行。對吏部的事他沒有多管,詢問道:“兵部吏員如何遷轉?”

“是參考文官三年一考,還是按武官五年一考,五年遷轉一次?”

朱由檢道:“所有吏員全部三年一遷。”

“兵部要多用武官,把世襲百戶、試百戶,降低三品之後,任命為正九品、從九品官員使用。”

“那些地位雖卑,卻很重要的職位,與其被小吏掌握,不如定為正九品、從九品,讓武官去擔任。”

“他們這些人,可以稱為文職軍官,同樣五年一遷。”

“要多挑選識文字的人擔任,例如舉人、監生,以及廕襲官員,都可以擔任文職軍官。”

這樣又給了舉人監生一條出路,武官降三品擔任文職軍官、也有助於解決武官品級太高的問題,袁可立對此十分贊同。

又想到舉人之下的秀才,詢問道:“秀才出身的吏員,和普通吏員一樣嗎?”

“他們身有學問,不宜和普通吏役等同。”

朱由檢考慮了一下,說道:

“秀才出身的吏員,可以稱為文吏。”

“文吏同樣三年一考,二十歲以上擔任,有秀才功名直接授予五級吏員。”

“這樣他們只需要十二年就能升到從九品,如果做出功績,七級以上可以入監讀書,學成後授予從九品散官。”

說著,朱由檢又想到司法數算考試,又說道:

“以後不止秀才,所有識字的人,只要透過刑部司法考試、戶部數算考試,都可以擔任文吏,按成績授予三四五級吏員。”

“吏員要儘量識字,並且懂得法律數算,多用文吏和轉為文職的軍官軍士,減少世襲吏員。”

仿照後世的公務員考試,將司法數算考試用作吏員考試,作為科舉補充。

袁可立作為科舉出身官員,對此十分贊同。覺得吏員同樣有必要考試,讓識字的人擔任。

君臣二人商議良久,把非進士出身的官員遷轉政策,大體定了下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