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有權頒佈戡亂戒嚴詔令,獨攬一切大權。”“戒嚴期間一切從簡,以平定戰亂為目的。”
“朕有權直接釋出詔令,並且以詔令代替部分法律。”
這是太祖、成祖那樣的馬上皇帝才有的權力,袁可立當然不願答應。
但是朱由檢卻堅持這一點,否則他絕對不承諾不用中旨。中旨對文官幾乎沒有效力,但是對武將卻有點用。就像之前任命錦衣衛掌印一樣,沒有多少武將敢拒接中旨。
先前冊封順天貴族的事情,朱由檢其實也是用中旨,只是後續得到朝廷承認而已。
所以在中旨的事情上,朱由檢不願輕易承諾,免得以後違背這個承諾時,被人認為沒有政治信譽。
政治信譽這東西說起來簡單,歷史上違背承諾的事情數不勝數。但是就像司馬懿違背洛水之誓後沒有人相信司馬家的信譽一樣,違背後要承擔相應的後果。
朱由檢不願被人認為沒有信譽,所以輕易不會承諾。想讓自己承諾不用中旨釋出詔令,得拿戒嚴制度交換。
最終在僵持了一段時間後,袁可立想到先前的事情,知道皇帝不做出承諾的話,以後可能會用中旨發出詔令,那樣對朝堂規矩的破壞會更大,甚至引發混亂。
所以他只能做出退讓,說道:
“陛下在戰亂時有權頒佈戒嚴令,但是在戰亂結束後,應該立刻停止。”
朱由檢搖頭說道:
“怎麼可能立刻停止戒嚴?”
“誰知道戰亂是臨時停止,還是徹底平定?”
“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觀察,才能停止戒嚴。”
“而且戰亂後民眾不安、還有可能發生瘟疫,需要令行禁止,直接頒佈詔令。”
這是現實考慮,袁可立上過戰場,知道戰亂的麻煩不僅在戰時,更多的是在戰後,所以又退讓道:
“可以延長一段時間,但不能超過三個月。”
朱由檢討價還價,說道:“三個月實在太短了,距離遠了還不夠走個來回呢!”
“說不定敵人的後續軍隊就在後面,即將要打過來,只是訊息傳得慢而已。”
“至少需要三年,才能完全確定戰亂是否結束,並且恢復民生。”
“三年時間之後,朕會召開朝會,決定是否延續戒嚴令。”
召開朝會決定是否延續戒嚴令,袁可立對這點非常同意,立刻說道:“那就在戰亂停止後六個月內召開朝會,決定是否延續戒嚴令。”
六個月還是太短,朱由檢道:“還是各退一步,暫時定為一年吧!”
“一年時間至少能收一季莊稼,戰亂後肯定糧食短缺、而且有人逃亡。”
“朕可以在戒嚴期間頒佈詔令,讓所有民眾都能就近耕種土地收穫糧食。”
“戒嚴結束之後,再按地契把土地還給原主。”
這是正當理由,袁可立思考之後,覺得可以答應。但是為了防止皇帝隨便釋出戒嚴令維持一年時間,他又繼續說道:
“如果頒佈戒嚴令後沒有發生戰亂,戒嚴最長在三個月內結束。”
“只有戰亂之後,戒嚴才能繼續維持一年。”
朱由檢點頭認可,確定戒嚴制度的最終條款:“皇帝有權在察覺戰亂時釋出戒嚴令,獨攬一切大權,直接釋出詔令。”
“如果三個月內沒有發生戰亂、也沒有戰亂軍情傳來,皇帝需要召開朝會決定是否延續戒嚴令。”
“如果發生戰亂,皇帝有權將戒嚴時間繼續延續一年,在一年後召開朝會決定是否延續戒嚴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