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朱由檢提出這個方案,打算讓朝廷只承擔六萬八千兩的爵祿,其它都交給自己。按照俺答汗封貢的前例,朱由檢把這件事交給大臣廷議。
大事必集議是秦漢以來的傳統,這種傳統在大明更是被髮揚光大,發展出朝議、廷議、閣議、部議等形式。
朝議又稱朝儀,就是召開朝會。朱由檢之劃分的朔望朝、常朝、常參,都是屬於朝議。
閣議主要是皇帝召集內閣大學士和相關官員討論事務,皇帝不參加的時候,閣議由首輔主持,擬出票擬給皇帝裁決。
如今朱由檢已經用常參會議做出日常決策,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閣議。
廷議比閣議的範圍更大,參加廷議的人員少則十數人,多則數十人,有時甚至多達百餘人。原本在端門左側的闕左門東閣舉行,萬曆後期開始,改在承天門前的中軍都督府舉行,皇帝通常不參加。
內閣大學士因為權威太重,為了防止他們對廷議結果乾擾太大,從天順年間就不被允許參加廷議。所以參加廷議的人員,主要有六部尚書、侍郎等朝廷重臣,還有重要勳貴、科道官員等人。
廷議之前,主管廷議內容的部門需要先將所議事項及時間寫成揭貼,通知給參加廷議的有關人員。廷議之日,由該部尚書主持,侍郎宣佈議事內容,聽與議者發言。議事完畢後,由侍郎擬稿,經謄清後,與議者署名,然後上奏皇帝。
皇帝通常不會否決廷議結果,即使對結果不滿意,通常也只是留中不發,不會輕易否決。
對於這個傳統,朱由檢很是尊重,覺得集議暗含民主集中制的核心,可以成為自己的改制方向。如果以後在地方推行這種制度,自己就不用擔心某個人在地方一手遮天、做官時獨斷專行。
確定把林丹汗封貢的事情交給大臣廷議,朱由檢在廷議人員上稍微改動一下。除了仍舊不允許內閣大學士參加外,其他加銜四輔大臣的臣子,都被朱由檢要求參加廷議。他要把加銜和集議結合起來,一點點改變傳統。
廷議的人員並不怎麼固定,再加上除了科道和勳貴之外,有資格參加廷議的官員大多都有四輔大臣加銜,這點上並沒有引起什麼波瀾。只是四輔大臣加銜不可避免地更加受到重視,讓許多朝堂官員想獲得這個加銜。
林丹汗封貢這件事作為兵部事務,廷議的主持者應該是兵部尚書崔呈秀。但是崔呈秀如今正在請求守制,還被很多官員參劾,根本不能參加廷議。兩位兵部侍郎的名望不夠,不足以主持這樣的會議。
再加上六部尚書中地位最高的吏部尚書周應秋同樣被人參劾,戶部尚書郭允厚有可能因為財政緊張反對這件事。朱由檢最終在楊景辰的推薦下,以老成持重為由,選擇了左都御史、年齡最大的議政大臣房壯麗主持廷議。
和大明的很多文官一樣,房壯麗對中原之外的事情並不怎麼感興趣。但是皇帝堅持這件事情,再加上京城確實有可能受到後金威脅,他在楊景辰的勸說下,也就同意了這件事。
有了這個支持者主持廷議,還有朱由檢這個皇帝和魏忠賢這個廠臣力推,再加上林丹汗封貢的事情有俺答汗封貢的前例,反對的人就不多了。很多人都覺得朝廷每年花幾萬兩銀子收買林丹汗部,是一件不錯的事情。
除了戶部尚書郭允厚以財政緊張不願承擔爵祿、英國公成國公定國公等勳貴不願出現順天貴族之外,其他人就是對林丹汗封貢的事情有些非議,也沒有站出來公然反對。
最終,因為明確反對的沒有幾人、贊同林丹汗封貢的人員也險險過半,這件事得到透過,上奏給了皇帝。
朱由檢得知結果後,頓時欣喜若狂,知道林丹汗封貢這件事,終於塵埃落定。
現在,他只需要等待林丹汗的使者獻上玉璽,就能在登極之初祭告太廟,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功績——
在天下也能樹立威望,讓人們知道當今皇帝是有為之君,剛剛登極就有外夷臣服!《明史》:大事廷議,大臣廷推,大獄廷鞫。
(這是明朝文官的三大權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