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否開始當文聖

第487章 策論

“二曰據幽雲十六州之險,居高臨下,進可攻退可守,此其‘地利之便’。”

“三曰其主耶律洪基,雖非雄才,然尚能駕馭諸部,不至內亂,此其‘一時之穩’。”

寫到這裡,他頓了頓,而後接著寫到:“然其弱亦彰:其一,地廣人稀,物產不豐,尤缺糧秣絲綢,仰賴榷場貿易及擄掠補給,此乃‘腹心之虛’。”

“其二,部族林立,耶律、蕭氏共治,然契丹、奚、渤海諸族,貌合神離,隱患深藏,此乃‘肘腋之患’,”

“其三,其政粗獷,不重教化,唯恃強力,劫掠成性,失道寡助,此乃‘根本之失’!”

隨即,盛長權再引經據典,縱論前朝血淚教訓,筆鋒如刀:“前朝乾祚三百一十二載,其末季‘幽雲之失’,非唯兵不利,戰不善,實乃君臣苟安,武備廢弛,更兼邊將貪墨,軍心渙散,遂使險要之地,拱手資敵!此乃血淚之鑑!”

“前前朝臻祚四百零五載,其衰亡之始,亦在邊患頻仍,朝廷應對失據,或一味退讓納幣以求苟安,或輕啟邊釁而損兵折將,終致民窮財盡,國勢日頹,為涼國前身所趁!”

再樹本朝榜樣:“反觀我大洪太祖、太宗皇帝,開國之初,厲兵秣馬,重振武備。太祖皇帝親征,三戰三捷,挫涼國兇鋒於雁門關外,方奠定北疆三十年太平之基!此乃‘以戰止戰,以武衛疆’之明證!”

“故臣以為,御涼制勝之策,當以‘固本培元,伺機進取’為綱……”

盛長權從強軍、築城、困敵、分化,到最終決戰,層層遞進,邏輯嚴密,既有戰略高度,又有戰術細節。

字字珠璣,風骨凜然!

洋洋灑灑數千言,待他落下最後一筆,墨跡淋漓,氣貫長虹!

盛長權自覺這篇策論寫的極好,不僅表述新穎論點,還文筆溫潤,肯定了本朝方略,完全沒有年輕人的自傲崢嶸,可以說是展現出自己超越年齡的深沉智慧與磅礴格局!

盛長權暗自得意,不過,策論耗費心神,待停筆時,日頭已過中天,強烈的飢餓感襲來。

盛長權擱下筆,揉了揉有些發酸的腕子,他從考籃底層取出一個小巧的銅吊子、幾塊用油紙包好的黑炭、火石火鐮。

這是每個考生必備的——考場只提供冷水,熱食熱水需自理。

他小心地將銅吊子架在號舍角落特設的小小泥爐上,用火石引燃黑炭。

炭火噼啪作響,映亮了他沉靜的臉,待水微沸,他從考籃裡拿出家中精心準備的乾糧:幾個用精面混著粗糧蒸得硬實耐放的餅子,一小罐用香油炒制的鹹香醬菜,還有一小包撕成細條的燻肉脯。

他掰碎一個蒸餅投入滾水中,待餅塊吸飽熱水變得綿軟,再舀入粗陶碗中,撒上肉脯絲,就著醬菜,一口一口,安靜而斯文地吃了起來。

動作間帶著一種在逼仄困境中維持體面的堅韌,銅吊子裡的水有限,需省著用,他吃完後只小口啜飲了半碗熱水解渴。

斜對面的“甲字黃號”裡,袁善見也在用飯。

他的食物同樣簡單,但盛長權注意到,他用來盛水的是一隻瑩潤光潔的白玉小盅,顯然非考場規制之物,能帶進來,足見其身份特殊或打點得當。

袁善見吃得極慢,細嚼慢嚥,姿態從容,彷彿身處靜室書齋而非這汙濁牢籠,偶爾抬首,目光沉靜無波,與盛長權視線在空中短暫交匯,彼此微微頷首致意,隨即各自沉浸於自己的世界。

高手之間,一切盡在不言中。

反觀不遠處“丙字洪號”裡的“臥龍”董文昌,則不時傳來壓抑的抱怨和杯盤磕碰聲。

他嫌棄蒸餅粗糲刮嗓子,帶來的精緻點心又被衙役糟蹋得不成樣子,只能勉強啃幾口,食不下咽,笨手笨腳生火燒水時還被煙嗆得連聲咳嗽,心情愈發暴躁,捶打桌板的聲音引得巡場衙役厲聲呵斥。

一時間,倒是也鬧出不少動靜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