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制衡桓溫,朝廷內部扶植起了另一位大臣殷浩。】【殷浩以清談名士著稱,享有盛譽,被朝廷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在政治上乃至軍事上抗衡桓溫。】
【殷浩也深知朝廷用意,為了樹立威望並證明自己的能力,他積極上書,主動請纓北伐。】
【目標是收復中原舊都許昌和洛陽。】
【朝廷欣然應允,希望藉此由“自己人”主導北伐,既能建功立業,又可壓制桓溫。】
【然而,殷浩的軍事才能與其清談聲望相去甚遠。】
【其北伐積極性很高,但歷程堪稱一場接一場的災難。】
【第一次北伐,目標許昌。】
【結果殷浩不僅未能妥善安撫剛剛歸降的北方將領張遇,反而舉措失當,激化了矛盾。】
【導致張遇憤而反叛,重新佔據許昌,並轉投了關中的前秦政權。】
【東晉的北伐大軍尚未真正展開攻勢,便因內訌而胎死腹中,狼狽停滯。】
【第二次北伐,殷浩再次以許昌為目標,派遣大將謝尚,和剛剛歸降的羌族首領姚襄共同領兵。】
【前秦聞訊,迅速派兵救援。】
【雙方交鋒,謝尚指揮的晉軍遭遇慘敗。】
【殷浩被迫退守壽春,北伐再次陷入僵局。】
【姚襄率領羌族部眾歸降東晉後,被安置在淮河一線。】
【他目睹北方前燕如日中天的氣勢,深感中原短期內難以平定。】
【於是務實起來,在淮河南北大力開展屯田,積蓄糧草,同時積極訓練士卒,增強實力。】
【這本是穩固根基、徐圖進取的良策。】
【然而,困守壽春、北伐無果的殷浩,非但沒有反思自身過失,反而將目光投向了正在養精蓄銳的姚襄。】
【或許是忌憚姚襄的軍事實力。】
【或許是想透過打擊姚襄來挽回顏面。】
【殷浩開始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的昏招。】
【他先是無理扣押了姚襄的弟弟作為人質,試圖以此控制姚襄。】
【此計不成,殷浩竟又多次派遣刺客暗殺姚襄。】
【諷刺的是,姚襄個人魅力不凡,聲望很高。】
【許多刺客或被姚襄的氣度折服,或感其遭遇不公。】
【竟將殷浩的陰謀和盤托出!】
【暗殺陰謀徹底敗露,不僅未能除掉姚襄,反而徹底激化了矛盾。】
【惱羞成怒的殷浩不思悔改,反而變本加厲,乾脆撕破臉皮。】
【直接派兵攻打姚襄。】
【結果可想而知。】
【殷浩的軍隊,根本不是姚襄久經戰陣的羌族勇士的對手!】
【遭遇慘敗,領兵將領被殺,潰散的部眾也被姚襄順勢收編。】
【殷浩的舉措,將一支重要的盟友生生逼成了死敵。】
【其政治和軍事上的低能暴露無遺。】
彈幕此時也是紛紛吐槽:
《殷浩是臥底吧?》
《殷浩是真的秀的我頭皮發麻。》
《這殷浩敗家敗得那叫一個徹底!》
《之前好機會不北伐,現在燕秦兩國都穩定局勢了你才北伐。》
《桓溫早就想趁亂北伐了,東晉非得搞個殷浩出來,錯過視窗期。》
《後面輪到桓溫的時候,苻秦和慕容恪都站穩了。》
《東晉還不如東吳,起碼孫權、孫皓是真想北伐。》
《前秦、後秦、前燕悉數登場。》
《最狗的就是姚家!》
《這麼看來,姚弋仲、姚襄都挺厚道的。》
《姚弋仲厚道,但你倒是好好教教你小兒子姚萇啊!》
《姚襄當時沒有根據地,直面前燕必死,歸降東晉太明智了要不他們活不了幾天。》
《這麼看,東晉是真的垃圾。》
《別尬黑,東晉起碼沒有主和派,比南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