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無糧草,外無援軍。】【又新遭白鹿原之敗。】
【晉軍鋒芒已失。】
【桓溫感覺繼續頓兵堅城之下已無勝算,且隨時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雖有放手一搏的可能。】
【但桓溫的性格又不是破釜沉舟之人。】
【在灞上駐留了三個月後,桓溫無奈地作出了撤軍的決定。】
【為了不使此次北伐完全徒勞無功。】
【也為了顯示其“拯救黎民”的初衷,他下令將關中地區自願南歸的三千多戶百姓一同遷徙南下。】
【臨行前,桓溫對王猛這位難得的人才念念不忘。】
【任命他為高官督護,希望帶他一同返回江南。】
【然而,王猛洞察桓溫的志向與東晉門閥政治的侷限。】
【知道自己的抱負,難以在南方施展。】
【於是婉言謝絕了桓溫的盛情邀請,靜待真正的明主。】
【東晉王朝,也就此與這位未來改變整個北方,乃至中國歷史程序的經天緯地之才失之交臂。】
天幕外。
漢朝。
漢武帝劉徹看到天幕上的王猛,一幅隱世高人的樣子。
既有些惋惜,也有些不服。
“這王猛看上去,的確是有一些才能。”
“但桓溫邀請他南歸,他竟然不去,這是看不上桓溫?覺得他能力不夠?”
“天幕還說王猛,是未來改變整個北方,乃至中國歷史程序的經天緯地之才。”
“至於呢?”
“這王猛比之秦之李斯、漢之蕭何,以及天幕提過多次的諸葛亮又如何呢?”
……
天幕也在繼續:
【晉軍的撤退並非一帆風順。】
【前秦太子苻萇率領秦軍乘勢追擊,從灞上一路追殺至潼關。】
【晉軍歸心似箭,加上攜帶大量百姓,行動遲緩。】
【在秦軍的追擊下損失慘重,被斬殺者超過萬人。】
【困守女媧堡的司馬勳,得知主力已退,也只得放棄據點,率殘部退回漢中。】
【至此,桓溫精心策劃、開局氣勢如虹的第一次北伐,最終以一種虎頭蛇尾的方式黯然落幕。】
【大軍付出了相當的傷亡代價。】
【雖曾威震關中、兵臨灞上、大敗秦軍主力於藍田,令長安震動、百姓涕泣相迎。】
【差點改變了北方的格局。】
【卻終究未能攻克長安,實現克復舊都的終極目標。】
【然而,若將視野拉長,這次北伐的意義依然不容忽視。】
【它是自永嘉喪亂、晉室倉皇南渡以來,東晉軍隊深入敵境最遠、對胡族政權核心地帶威脅最大、戰果也最為顯著的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
【特別是在殷浩連續白送之後,桓溫的軍威極大地提振了南方計程車氣。】
【證明了胡騎並非不可戰勝。】
【南方晉軍完全有能力擊敗北方胡人。】
【也讓北方的漢人,看到了南渡幾十年的“王師”北上的希望。】
【桓溫個人,也憑藉此役,聲望和權勢達到了新的頂峰。】
【回到建康後,志在恢復故土的桓溫,向朝廷提出了一個更為宏大的戰略構想:遷都。】
【他建議朝廷從偏安一隅的建康,北還至故都洛陽。】
【可能是知道王猛指出的,關中豪強缺乏信心,對晉軍態度遲疑這一問題的關鍵。】
【桓溫如今也覺得,只有朝廷中樞重返中原,才能真正顯示克復神州的決心。】
【有效凝聚北方人心,提振北方漢人豪強信心。】
【併為下一步北伐關中、進而平定河北奠定堅實的基礎。】
【這個提議,既是他個人野心的體現,也包含著恢復舊疆的宏大抱負。】
【然而,對於習慣了江南富庶安逸生活的東晉門閥士族來說,遷都洛陽,意味著巨大的風險和不便。】
【在南方的投資和政治地位,也將有巨大損失。】
【桓溫的建議,最終未能被採納。】
【第一次北伐的輝煌與遺憾,連同遷都之議的擱淺,都成為了那個風雲激盪時代的重要註腳。】
【也為桓溫後續的北伐埋下了伏筆。】
彈幕:《王猛不去南方可惜了。》
《王猛寒門,也知道東晉門閥政治的弊端,去了南方肯定被排擠。》
《不過後來他孫子王鎮惡,倒是在東晉幹出了一番大事業。》
《桓溫就差臨門一腳都不踏,光顧著權勢地位,王猛看不上他很正常。》
《桓溫主要是缺糧,缺糧還去死拼,真就項羽打法啊?》
《東晉梗王桓大司馬是這樣子的啊,性格保守,瞻前顧後,不然早就篡位了,結果最後九錫都沒混到。》
《我還是挺喜歡桓溫的,比那幫裝腔作勢計程車族門閥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