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天幕之外。
三國時期。
仍在勞神費力籌備北伐行動的諸葛亮,看著天幕上淪陷區的老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是忍不住露出羨慕的目光。
嘆了口氣,諸葛亮說道:
“這真是‘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啊。”
“這種當地百姓蜂擁前來迎接慰問的場景,正是我夢寐以求的。”
“單說桓溫的兵力,主力也就 4萬人,加上司馬勳的偏師,恐怕加起來 5、6萬左右。”
“結果就這樣輕易打到了關中,殺到了長安城外的灞上。”
“怎麼感覺桓溫北伐如此容易呢?”
“這固然有桓大司馬用兵技藝高超的原故,但也能看得出來,天下有變四個字的重要性。”
“當北方陷入混亂的時候,的確是一個北伐的歷史機遇啊!”
“特別是天幕所說的前秦政權,此時還正是初創階段,剛剛站穩腳跟,正處於銳氣鼎盛時期。”
“如果桓溫的北伐再提前幾年,就在石虎死後,冉閔和各方大戰的時候,那恐怕勝率更是極為恐怖!”
“桓溫他北伐擁有天時。”
“雖然最好的天時已經過去了,但天幕上有一句話說的好——最好的時候就是昨天動手,第二好的時機就是現在動手。”
“現在的桓溫依然擁有天時,當地百姓簞食壺漿,也有人和。”
“只是看彈幕所說,似乎最終桓溫還是北伐失敗了。”
“這樣形勢一片大好之際,他到底是怎麼失敗的呢?”
天幕繼續:
【但桓溫並不是真的想要伐罪弔民,恢復晉土。】
【而是打算刷戰功,刷威望,用巨大的功績來威懾東晉國內,鞏固權勢。】
【這就讓桓溫缺乏了一種為了北伐,一往無前的拼勁。】
【就在桓溫駐軍灞上,躊躇滿志又對下一步略有躊躇之際。】
【一位身著布衣、氣度不凡的隱士前來求見。】
【此人便是王猛。】
【桓溫素聞其名,便與之交談。】
【王猛縱論天下大勢,剖析時局利弊,見解精闢透徹。】
【令桓溫大為驚歎,深覺此人才華蓋世。】
【桓溫不禁問道:“我奉天子之命,率領十萬精銳之師,不遠萬里北伐逆賊,解救黎民。”】
【“如今已兵臨長安城下,為何關中的豪傑賢士,卻遲遲不來投奔效力呢?”】
【王猛聞言,直言不諱地答道:】
【“明公您不遠千里深入敵境,現在與長安近在咫尺,卻停駐在灞水東岸,不再前進。】
【關中的豪傑志士們,實在無法揣度您內心真正的意圖和長遠的打算啊!】
【他們擔心您只是志在立威於黃河、渭水之間,收取民心以自重。】
【並非真心想要一舉克復關中、還都洛陽。】
【因此,他們才持觀望態度,不敢輕易前來歸附。】
【王猛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桓溫按兵不動背後的政治算計。】
【真相才是快刀。】
【桓溫聽罷,沉默良久。】
【王猛洞悉時局、直指要害的見識,讓他既感佩服,又有些許被看透的尷尬。】
【桓溫不禁感嘆道:】
【“江東雖大,卻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先生您的才能啊!”】
【桓溫當即任命王猛為軍謀祭酒,將他留在軍中效力。】
【桓溫此時確實有些糾結。】
【在即將大功告成之際,卻顯得有些畏首畏尾。】
【最主要的問題是軍糧的匱乏。】
【桓溫北伐,採取的是“因糧於敵”的策略。】
【本指望進入富庶的關中平原後,可以就地收割前秦境內的春小麥以補充軍需。】
【但他低估了前秦的抵抗決心和效率。】
【秦帝苻健在得知晉軍大舉北上的訊息後,就果斷採取了堅壁清野的策略。】
【他命令秦軍和民眾,在晉軍抵達之前,已將灞水以西、長安周邊地區尚未完全成熟的麥子全部搶收完畢,顆粒不留。】
【桓溫大軍屯駐灞上,坐吃山空。】
【糧草儲備日漸消耗,卻無法從當地獲得有效補充。】
【就在桓溫為糧草發愁之際,前秦的悍將苻雄率領七千精銳騎兵,突然向西疾馳。】
【襲擊了正從子午道艱難北上的司馬勳偏師。】
【司馬勳部猝不及防,被打得大敗虧輸,損失慘重。】
【殘部只得退守女媧堡自保。】
【再也不敢,也無力繼續向長安方向挺進。】
【桓溫寄予厚望的西南方向策應力量,就此瓦解。】
【桓溫為打破僵局,與苻雄所部在晉軍駐地附近的白鹿原再次交戰。】
【此戰晉軍未能取勝,反而損兵折將達萬餘人,士氣遭受沉重打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