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叛逃過來的,苻堅肯定不殺。】【更何況慕容垂此時毫無反叛跡象,貿然誅殺只會寒了天下人心。】
【所以王猛就要給苻堅一個理由。】
【於是“金刀計”就此出籠了。】
【公元370年,前秦伐燕之戰在即,王猛被任命為主帥。】
【他特意奏請慕容垂的長子慕容令,隨軍出征擔任嚮導。】
【出發前夜,王猛夜訪慕容垂府中。】
【兩人對坐飲酒,從兵法謀略談到天下大勢,相談甚歡。】
【酒至半酣,王猛忽然長嘆:】
【“此番東征,不知何時歸返,願得君一信物,以慰相思。”】
【慕容垂不疑有他,解下腰間金刀遞予王猛。】
【這把刀隨他南征北戰,既是身份象徵。】
【亦是貼身信物。】
【當時顯貴們的風氣就是這樣,就是要互送禮物。】
【更何況王猛身份那麼高,慕容垂肯定得巴結巴結。】
【就得送最有代表性的貴重禮物。】
【講到這啊,你說慕容垂為什麼絲毫不懷疑呢?】
【還是王猛這一手厲害。】
【王猛手段狠厲,他雖然一直勸苻堅除掉慕容垂,但是在慕容垂面前卻不露聲色。】
【表面還維持著與慕容垂的交情。】
【至少慕容垂認為彼此關係不錯。】
【王猛心裡揣著這麼大的事,舉止卻如常。】
【讓慕容垂這麼精明的人。】
【硬是一點都看不出破綻。】
【除非慕容垂事後馬上派人,給慕容令說:你爹我的信物金刀交給王猛了。】
【但互送禮物這種日常操作,誰能想到是王猛的計謀?】
【王猛率軍抵達洛陽後,也不著急。】
【先正常打,很快就打下了洛陽。】
【然後立刻實施計劃的第二步。】
【他早已買通慕容垂的親信金熙,讓其攜帶金刀潛入慕容令營中。】
【金熙故作慌張地對慕容令說:】
【“你父已逃回前燕!他讓我傳信:前秦君臣表面寬厚,實則猜忌日深。”】
【“王猛更是屢屢進讒,想害我們。”】
【“雖然苻堅對我們不薄,但前秦國內得罪了王猛還有好?”】
【“如今洛陽失守,前燕太后與皇上已悔悟當初排擠之過。”】
【“望你我父子歸朝共挽危局。”】
【“此刀為證,遲則生變!”】
天幕外。
漢朝。
本就生性多疑,同時又透過天幕瞭解了巫蠱之禍的漢武帝劉徹。
看到金刀計的情節,忍不住皺眉思索起來。
倒不是劉徹覺得王猛可惡。
而是他在換位思考,假如自己身處其中。
能不能看出金刀計背後的陰謀?
假如自己是慕容垂,會不會上當?
劉徹是何等聰明之人,況且這也無關面子問題。
所以,劉徹在心中思考一番後,便不由得默默承認道:
的確很難防啊。
如果是朕的話,確實很難料到自己正常社交,為巴結王猛送出的金刀,竟會成為致命的信物。
這一點利用父子之間接收資訊時間差的手段,倒是和巫蠱之禍中,朕被矇騙時的情況類似。
關鍵是王猛每一步的設計。
都十分貼合到位。
並且沒有失敗的風險。
這就是頂級計謀麼?確實狠辣!如果不事先防備,壓根不會想到自己中計了。
恐怕,慕容垂若想破解此招。
就只能事先保持高度警惕,只要自己與王猛,或者苻堅有任何往來。
發生的事情都及時給慕容令通氣。
這樣才有可能破解。
但是,在朝為官多年,又不是初來乍到時那般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又怎麼可能事無鉅細都一一核對呢?這麼看來,的確是無法防備。
怪不得金刀計,會被稱為陽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