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歷史:從世界大戰開始

第939章 盤點各省獨有習慣,哪個讓你看不懂

新的天幕出現,畫面裡出現了許多現代都市街頭的景象。

人群在繁華街道中行走。

天幕也開始解說:【盤點那些各個省分的獨有習慣。】

【外省人來了是真的看不懂。】

【上海的快節奏生活,塑造了獨特的無午休文化。】

【從幼兒園畢業後。】

【上海人的“午休技能點”彷彿被一鍵清除。】

【在陸家嘴的寫字樓裡,白領們常常一邊吃著便當一邊處理郵件。】

【在cbd的便利店中。】

【站著喝咖啡的顧客構成了一道都市剪影。】

【這種高效的時間觀念,與上海開埠170多年的商業傳統一脈相承。】

【12點到13點的一小時,純粹淪為午餐時間,一到點便準時迴歸工作或學習,雷打不動。】

【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上海的時鐘永遠走得飛快。】

【“時間就是金錢”在這裡不是口號,而是真實的生活節奏。】

【資料顯示,上海寫字樓午休時間平均僅有28分鐘,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但精明的上海人自有應對之道。】

【為了在高強度的工作中保持清醒,上海人對咖啡的熱愛近乎痴迷。】

【遍佈街巷的咖啡館,年銷售額超過50億元。】

【所以,不是不困,是自帶牛馬興奮劑啊。】

天幕外。

唐朝。

李世民看著天幕,有些驚訝地說道:

啊?如果只是一部分人不午睡,倒也很正常。”

“但天幕竟然說,整個上海都沒有午睡的習慣。”

“從幼兒之後就不再午睡了?”

“這……難道他們不困嗎?”

“想我李氏一族從太原起兵,即使是在打仗最艱難的那段歲月,也是要認真完成午睡的呀。”

天幕繼續:

【與上海的不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山西的必睡。】

【中午12點一過,三晉大地彷彿被施了魔法。】

【寫字樓裡鍵盤聲漸歇,街邊店鋪捲簾門半落,連巷口的狗都趴在地上打盹。】

【若此時想找飯店吃飯,大機率會遇上“老闆午睡中”的告示。】

【正午時分,從太原的政府機關到平遙的古街商鋪,都會默契地拉下捲簾門。】

【這種全民午睡”的習慣,根植于山西的歷史。】

【這種習慣的形成與當地傳統息息相關。】

【在晉商鼎盛時期,掌櫃們就講究“歇晌“以養精蓄銳。】

【煤礦工人更需要午休來恢復體力。】

【如今雖然產業轉型,但這個習慣卻保留了下來。】

【再加上山西也是碳水大省,有點暈碳。】

【所以中午的短暫睡眠,成了恢復精力的剛需。】

【年復一年,午睡從生理需求演變成文化基因,】

【外地遊客常常驚訝地發現,下午兩點前連景區售票處都大門緊閉。】

【提起江蘇的夜生活,常有人用佛系來形容。】

【曾有博主拍影片澄清“江蘇有夜生活”,表示:“我大江蘇的夜生活也很豐富。”】

【但是主播的鏡頭,卻定格在晚上7:30的街道。】

【商鋪燈火稀疏,行人腳步悠閒。】

【這在深圳、杭州等城市,或許正是下班高峰的開始。】

【蘇州曾推出過一個名叫“姑蘇八點半”的夜市活動。】

【本以為是8點半開始,夜晚狂歡的序幕。】

【誰知8點半竟是夜市結束的時間。】

【對江蘇人而言,夜生活不是霓虹閃爍的喧囂,而是迴歸家庭的溫馨。】

【深厚的文化底蘊讓他們更傾向於晝耕夜息。】

【白天高效完成工作,夜晚則享受陪伴家人的寧靜時光。】

【研究顯示,江蘇人平均入睡時間比廣東早1.5小時,這也能說明了江蘇人的夜生活之早……】

【在東北,躲避井蓋堪稱全民被動技能。】

【無論是步履匆匆的上班族,還是追逐嬉戲的孩童,途經井蓋時都會下意識繞開。】

【若有人強行讓東北人踩井蓋,他們身體就會自動靈活閃躲。】

【那種自動繞行,彷彿觸發了某種遊戲機制、底層程式碼。】

【這一習慣源於東北嚴寒的氣候。】

【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中,供熱管道上方的井蓋周圍常常結滿暗冰,成為行人路上潛在的陷阱。】

【老一輩東北人常叮囑晚輩:寧繞百步遠,不踩井蓋險。】

【這種集體記憶,已經演變為一種近乎本能的反應。】

【讓東北人看到井蓋,就自動彈開半米遠。】

【有趣的是,這種習慣甚至影響了城市基建,在瀋陽等城市,新型防滑井蓋的研發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