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個階段性的成果已經足夠振奮人心——十年前的報案同行者、那個偽裝成完美受害者的女人,其精心構築的謊言堡壘已被徹底擊穿!
她的刻意隱瞞和引導,其背後必然隱藏著與蘇晚晴之死直接相關的、不為人知的黑暗秘密!
與此同時,另一條戰線也在同步推進。
就在審訊封芷薇的同時,由物證科科長高天銘親自帶隊,手持搜查令的警員已經抵達封芷薇父母家,開始了細緻的搜查工作。
封芷薇的父母接到學校通知女兒“在人民醫院被警察留下詢問”的電話時,還處於震驚和茫然中,刑警就已經登門了。
在兩位老人驚疑不定的注視下,搜查重點聚焦於封芷薇的閨房以及家中的鞋櫃。
儘管希望渺茫——畢竟十年過去——但物證科的細緻勘查終究帶來了驚喜!
在封芷薇閨房一個存放舊物的儲物箱深處,壓在一堆大小不一的舊練功服下面,高天銘發現了一雙被收納的黑色女式平底皮鞋!
皮鞋因長期缺乏保養,原本光亮的皮質表面佈滿了乾澀的皺褶,甚至出現了細微的龜裂紋。
但這雙鞋的特徵,與林涵宇在案情分析會上展示的、根據倉庫外泥濘腳印推斷出的“特製舞蹈用鞋”特徵完全吻合!
37碼,無鞋跟,鞋底柔軟無鋼條支撐結構,圓頭鞋尖部位異常堅硬——這正是為了保護舞者腳趾在特殊地面練習而設計的!
而更令人心頭髮緊的是,就在這雙鞋旁邊,同一個儲物箱裡,竟然單獨存放著一張蘇晚晴的舞臺照!
照片上的蘇晚晴青春洋溢,舞姿優美,眼神專注,彷彿整個世界都凝聚在那一刻的旋轉跳躍中。
這張照片,林涵宇曾在受害者母親林秀雲家中那個裝滿獎盃的玻璃櫃裡見過。
當這兩樣關鍵物證被火速送回刑偵支隊時,林涵宇的目光首先被那張泛黃的照片牢牢吸引。
照片上那個定格在最美年華的生命,無聲地訴說著逝者的璀璨與兇手的殘忍。
這不僅僅是物證,更是一把插在受害者家屬心口十年的刀!
儘管封芷薇仍在審訊室裡負隅頑抗,但這雙鞋和這張照片的出現,已讓林涵宇確信無疑——封芷薇與蘇晚晴的遇害,絕脫不了干係!
然而,那個在死者體內留下精斑的男性兇手,究竟是誰?
陳浩的作案時間已被當年的人證(學校同事)充分排除——案發時他一直在學校準備道具,直到接到封芷薇的電話後才離開。
十年前,警方因預設“男性作案”思維,加上封芷薇完美的偽裝,完全忽視了對她個人行蹤的深度追查——她當天究竟在哪裡打的電話?案發時段她本人是否就在那個廢棄倉庫?
這些關鍵環節,目前仍缺乏直接有力的證據鏈。
“突破口在她父母那裡!”秦正當機立斷,給出了關鍵建議,“當年她偽裝得那麼像,住院、崩潰,身為父母不可能毫無印象。1995年7月13日那一天,必定是他們記憶裡極為深刻的時間點!小林,發揮你的特長,用你那套‘痕跡印記’的方法,幫他們喚醒那天被封存的記憶細節!”
不到一個小時,封芷薇年邁的父母被請到了刑偵支隊。
在安靜的會客室裡,林涵宇調動起這一年來為控制自身HSP(高度敏感型感知)而磨鍊出的、近乎本能的“痕跡印記”能力。
他不再直接詢問“那天發生了什麼”,而是如同最耐心的織工,引導著兩位老人從日常生活的細微痕跡中,一點點鉤沉出那遙遠一天的碎片:
場景重建:“阿姨,95年夏天特別悶熱,記得嗎?7月13號那天,封芷薇早上出門穿的是什麼衣服?帶舞蹈包了嗎?包裡東西多不多?”
這些是每天簡單重複的細節,無關緊要,卻能夠讓人想到1995年的那個夏天,拉回他們記憶的時間起點。
時間錨點:“叔叔,那天中午芷薇在家吃的飯嗎?她平時中午會帶飯盒,那天飯盒帶走了嗎?還是留在家裡了?”
這些時間點可以證明封芷薇的日常行為。兩年的時間不可能都記憶得起,但首先拉回了1995年7月13日,帶沒帶飯盒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天的封芷薇有沒有在家。
異常訊號的提示:“那天下午,天氣是不是特別差?快下雨那會兒,芷薇有沒有打電話回家說要晚歸或者別的?”
這些記憶能確認封芷薇給陳浩打電話的時候,是在家裡還是在外?
關鍵記憶加重的詢問:“你們接到醫院通知說芷薇‘受刺激住院’時,大概是晚上幾點?是誰通知的?電話裡怎麼說的?你們當時第一反應是什麼?”
封芷薇父母的回憶中對這一段記憶的深刻,的確就如秦老所言,非常的深刻,前面的鋪墊到位,他們的記憶也隨之清洗完善。
透過這種聚焦於具體物品、感官記憶(悶熱、暴雨將至的壓迫感)、行為細節(帶沒帶飯盒、舞蹈包的鼓脹程度)的引導方式,封芷薇父母原本模糊的記憶被逐漸啟用、串聯。
最終拼湊出的關鍵資訊是:1995年7月13日一整天,封芷薇的行蹤成謎!
她早上是以去臨江藝苑為理由離開的家,離開家後一直沒有回家,直到晚上接到醫院通知,父母才知道女兒“出事”了!
當天,並沒有任何人證實封芷薇出現在臨江藝苑舞蹈培訓學校當中。
這與陳浩的證詞(封芷薇打電話讓他去某地接她)完美吻合,也印證了卷宗記錄的一個重大缺失——當天下午,沒有任何人能證實封芷薇在臨江藝苑校內!
卷宗顯示:蘇晚晴是中午飯點離開學校的,穿著練功服,只披了件薄外套。
正常情況下,她的舞鞋應留在更衣室櫃子裡,但案發後,她的櫃子裡只有常服,舞鞋卻穿在了遇害現場的腳上!
這表明她離開時並非打算一去不返,很可能只是外出午餐。
從臨江藝苑到紡織廠倉庫,公交車程需一個多小時。
結合她的穿著,她極可能只是計劃在學校附近解決午餐。
然而,下午蘇晚晴再未出現,老師們詢問學員無果,受限於當時的通訊條件,也無法及時聯絡。
而卷宗中,恰恰缺失了對封芷薇當天下午行蹤的明確記錄和調查!
這關鍵的時間空白和行蹤謎團,在十年後,伴隨著封芷薇家中搜出的舞鞋和蘇晚晴的照片,以及她父母證實的“全天失蹤”,終於指向了一個冰冷而清晰的焦點——封芷薇,沒有人能證實在陳浩接到她之前發生過什麼事!
她完全有時間,也有動機,在那個暴雨將至的午後,出現在那個吞噬了蘇晚晴生命的廢棄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