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捻著鬍鬚。
“陛下說得在理。這些彈幕也頗為有趣,‘開局就擺爛確實說得貼切。”“子孫不肖至此,難怪司馬氏的基業會毀於一旦。”
房玄齡輕嘆一聲。
“陛下,臣妾倒覺得,後世人說他是罪魁禍首,確實不差。”
“只是司馬炎沉迷享樂,總好過那些得不到江山就要毀掉江山的亂臣賊子。”“想來下一個畫面要說的,就是那個連落第都接受不了的讀書人了吧?”
武媚娘緩步走近。
“觀這西晉之事,朕倒想起貞觀初年。”
“當時也有人勸聯重開分封,說什麼可以安撫宗室。若當真如此,豈不是自掘墳墓?”李二的語氣中帶著幾分慶幸。
“陛下英明。您平定天下後,不僅沒有效仿這等敗事,反而設立府兵,完善科舉,才使得國泰民安。”
房玄齡說道。
“陛下,臣妾聽聞這接下來的落第舉子,可比司馬炎狠多了。”武媚娘望著天幕繼續說。
“這昏君只是毀了自己的江山,那人可是要毀掉別人的江山呢。”
“既然如此,倒要看看這個落第舉子究竟做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李二的目光中閃過一絲期待。
等待著下一幕天幕內容的展現。
【歷史上每一條奇葩規定的背後,大機率都有一個血淋林的教訓。】
【在古代宋朝,對待落榜生的態度是出奇的好。】
【宋朝科舉有一個叫特奏名的規定,意思是你只要能年復一年的堅持考,十年八年後就有可能以特奏名的方式入編,終生享受朝廷的俸祿。】
【真宗鹹平三年,正式考生140人,特奏名卻多達900餘人。】
【後來更有年過半甲的老考生,手不能持筆。只是在御前聲情並茂的叫了幾聲萬歲,就被皇帝當場破格錄取,賞了金飯碗。】
【對這種特殊的恩典,宋朝官方給出的解釋是,這是官家奉太祖皇帝文治天下的教訓。】
【另外還有一個不太上臺面的理由,那就是某些極端的考生一旦落榜,就容易產生報復心理。】
【前面的唐朝就因此吃了兩次大虧。】
——“這福利也太好了吧!考不上還有補償?”
——“持久戰選手狂喜”
一—“原地等個十年,白撿個金飯碗”
一—“躺平選手的春天終於來了”
一—“誰說古代沒有養老計劃?”
——“史上最佛系朝代實錘了”
一—“考不上沒關係,熬資歷也行”
一—“原來古代就有安撫性崗位了”
大宋位面。
宋真宗趙恆與宰相寇準正在御書房觀看天幕。二人的目光都被天幕上的內容深深吸引。
“朕見這些後人評論,竟說我大宋的特奏名是‘混資歷吃皇糧”,這評價倒是新鮮。”趙恆的語氣中帶著幾分尷尬與無奈。
“陛下何須介懷。太祖設立此制,本就是為了安定人心。”“後人雖然說得直白,倒也道出了其中關鍵。”
寇準輕聲說道。
“您看這彈幕,說宋朝人性化,倒也不失為一種褒獎。”
“確實如此。當年朕在位時特奏名取人之多,也曾被大臣們議論。現在想來,與其讓這些讀書人心懷怨憤,不如給他們一個出路。”
“朕實在擔心,會步了唐朝的後塵。”趙恆的語氣中透著幾分擔憂。
“這便是我朝的仁政之處。陛下您看,後人雖是戲言,卻道出了朝廷用心。與其讓他們怨恨朝廷,不如以德懷之。”
“只是朕沒想到,這樣的政策竟然會流傳這麼久。那些喊著‘萬歲’就得到錄取的老考生,現在想來確實有些荒唐。”
“不過既然能安定天下,倒也值得。”
趙恆的語氣中帶著一絲釋然。
“正是如此。陛下,接下來的內容定然精彩。”
東漢位面。
劉備與諸葛亮在成都府中觀看天幕。諸葛亮手持羽扇。
神情專注。
“宋朝這般做法,倒是讓吾想起當年在荊州時的情景。”
“那時不少落第舉子都投奔我軍,若是早有這等安置之策,也不至於走上叛亂之路。”劉備的眼中閃過一絲感慨。
“主公所言極是。宋朝此舉看似耗費朝廷錢糧,實則是高明的安民之策。”
“我軍起事之時,文人士子多有響應,歸根結底也是科舉不第,又無出路所致。”諸葛亮輕搖羽扇。
緩緩分析。
“只是這等政策,怕是要讓朝廷多費些心思。”
“你看那天幕所言,一年竟有九百餘人以特奏名入仕,比正經考上的還要多上幾倍。”“孔明,若是換作我們蜀漢,能養得起這許多閒官嗎?”
“主公莫要小看這些人。與其讓他們在外遊蕩生事,不如納入朝廷體系之中。”
“更何況,這些人雖為閒官,卻也能為朝廷分憂。譬如教書育人、整理文書,也是一樁美事。
“倒是讓吾想起那些投奔我們的落第舉子,大多都是飽讀詩書之人。若是有個去處,也不至於去鋌而走險。”
“孔明,你說這唐朝究竟遭遇了什麼,讓後來的宋朝如此謹慎?”“主公稍安勿躁,想必接下來的天幕內容會告訴我們答案。”
“不過依臣看來,這其中定有驚心動魄的故事。畢竟能讓一個王朝如此大費周章地安置落第之人,必定是經歷過什麼難以想象的變故。”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古人們看到這一幕。紛紛感慨不已。
對於宋朝如此優待落第舉子。眾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在他們那個時代。
寒門子弟想要出仕本就困難。
九品中正制下更是難上加難。
現在看到後世竟然能給落第之人這般優待。
不禁唏噓連連。
“這宋朝也太好說話了,考不中還能混個官當?”
“若是在我們這時候,莫說是特奏名,便是想考試都要看家世高低。”
倒是有人想起了中山靖王劉勝的事蹟。
當年劉勝只因為官職太小。
便鑄造大量偽錢。
攪得天下大亂。
如今看到宋朝這般安撫落第舉子。
不免深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