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通古代,盤點現代封神人物

第98章 古人看阿三低種姓有多慘?奇葩到你不敢想象!

天幕突然閃動。

一個新的畫面即將展開。

“阿三國種姓制度”幾個大字浮現在畫面上。楊廣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過去。

“咦,這遠邦異國的制度,與我泱泱大國究竟有何不同?宇文述,你在西域經商多年,可曾聽說過這種制度?”

楊廣和他的臣子們都聚精會神地盯著畫面。準備一探這個陌生國度的奇特製度。

影片標題:【印度種姓制度,低種姓有多慘?奇葩到你不敢想象!】【今天我們詳細聊聊阿三國的種姓制度。】

【首先大家要理解一個概念,種姓制度不只存在於阿三國,只是在阿三國的種姓制度給大家留下的印象比較深。】

【像吧唧斯坦、孟加辣、尼泊兒都曾經有過種姓制度,只是他們沒有阿三國種姓制度影響那麼深,也沒有那麼變態。比如吧唧斯坦、孟加辣後來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種姓制度也逐漸削弱了。】

【包括收到過阿三國教影響的幾個國家也曾或多或少有過種姓制度,只不過他們後來在佛教影響下,種姓制度也可以說不存在了。】

【阿三國的種姓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中葉,雅利安人從阿三國的西北部

的一個山口進入了旁遮普一帶。阿三國西北部的這個山口給入侵者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條件,阿三國很多次被侵略幾乎都是從這裡來的。】

【雅利安人進來後開始對當地人進行奴役,慢慢的就形成了這樣等級森嚴的體系。種姓這個詞在梵語裡叫做“瓦爾那”,所以又被稱作瓦爾那制度。】

——“原來不止阿三國有啊,長知識了”

——“種姓制度大戶來啦”

一—“隔壁都改好了,就阿三還在堅持‘傳統美德’”

——“這可能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制度了”

一—“阿三:這傳承了4000年的傳統藝能豈能說放棄就放棄”

——“講真,這山口防禦也太差了”

一—“其他國家:淺嘗輒止。阿三國:我直接拉滿”

一—“四千年前就開始整活了屬於是”

大清位面。

康熙帝凝視著天幕中展現的異域畫面。眼神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

作為一個對西學頗感興趣的君主。

這個遙遠國度的社會制度引起了他的強烈好奇。

“索額圖,你隨郎世寧來往多年,可曾聽他提起過這阿三國的種姓之事?”

“四千年的社會制度,竟能延續至今,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康熙的語氣中帶著幾分探究的意味。

“回陛下,西洋人對這種制度也很是不解。”

“他們說阿三國的種姓之分,比我朝計程車農工商還要森嚴百倍。更有甚者,生來便已註定了命運。”

索額圖回憶著與西洋畫師的談話。

“臣倒是注意到這制度傳播之廣。從阿三國到吧唧斯坦,再到孟加辣,竟然都曾實行過。徐乾學站在一旁補充道。

“只是其他國家後來因為宗教信仰的改變而逐漸放棄了這種制度。”

“朕觀四夷朝貢圖,西北山口這處地形確實獨特。一個山口竟成了文明傳播的通道,既有侵略者從此入境,也有文化從此傳播。”

“這與我朝的玉門關、嘉峪關倒是有幾分相似。”康熙的目光中閃過一絲思考的神色。

天幕中的畫面還在繼續。

康熙和大臣們都期待著瞭解更多細節。他一向崇尚實學。

深知了解異域文化的重要性。這個延續了四千年的制度。

無疑能給他帶來全新的思考。

畢竟在他統治的版圖上。

也同樣存在著滿漢之別。各民族之間的關係處理。

一直是他最關心的政治議題之一。

大明位面。

永樂帝朱棣凝神觀看著天幕中的內容。

這個遙遠國度的奇特製度讓他聯想到鄭和下西洋時帶回的見聞。“姚廣孝,這阿三國的種姓之制,比我大明的階層還要森嚴。”

“四千年不變,倒是令人難以想象。”

朱棣的聲音中透著幾分疑惑。

“陛下明鑑。鄭和在西洋諸國遊歷時,確實記載過一些見聞。不過相比阿三國,其他國家的等級制度都要寬鬆許多。”

“尤其是那些信奉佛教的國家,幾乎已經摒棄了這種制度。”姚廣孝回應道。

解縉在一旁分析。

“雅利安人從西北山口進入,竟能建立起如此嚴密的等級制度。”

“這與我朝區分士庶、貴賤的方式完全不同。他們是以血統為根基,世世代代都無法改變“這倒讓朕想起了蒙古人統治時期。”

“他們也曾將百姓分為四等,但也沒有這般嚴苛。更何況我大明早已打破了這種桎梏。”朱棣的語氣中帶著一絲自豪。

朱棣的目光越發專注。

他對這個遙遠國度的歷史變遷極為關注。

尤其是當他得知這個制度竟能影響周邊諸國時。更是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期待。

他不禁思考。

自己統一的大明帝國。

在這片土地上又將會留下怎樣的影響。望著天幕上展現的異域風情。

眾人紛紛議論起這遠方的奇特製度。

大家都感慨於這等森嚴的等級竟能延續數千年之久。遠超中土尋常計程車農工商之分。

不少人驚歎於這阿三國的執著。竟能將一個制度玩出如此花樣。他人或多或少都有等級之分。

唯獨阿三國將其發揚光大到了極致。這比自家的門第之別還要來得霸道。簡直是生來就把人給框死了。

更有人調侃這西北山口。

堪稱是天下第一防禦失敗處。人人都知道要從這裡打進來。卻偏偏擋不住:

這防禦也真是夠讓人無語的。不過轉念一想。

自家的玉門關、山海關不也是類似。該來的總會來。

倒也不必嘲笑於人。

一些讀過佛經的文人則暗自慶幸。

幸好佛法東傳時沒把這等制度一併帶來。

要不然中土幾千年來的變法、改革、科舉取士。豈不是都要成了空談。

更有甚者開始打趣。

說這制度若是搬到中土來。那些世家大族怕是要樂瘋了。再不用擔心寒門子弟的崛起。也不必費心鑽研四書五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