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通古代,盤點現代封神人物

第54章 新法 舊法 新黨 舊黨!頂尖做題家的神仙打架!古人感慨

【蘇軾被貶至惠州,沒成想他在這裡繼續發揚了他的樂觀主義精神。此時經過大起大落的章惇內心已經有點扭曲,秉持著自己淋了雨也要把別人傘撕爛的原則,決定讓他再滾遠一點。然後又把蘇軾貶至更加偏遠的儋州,而蘇軾差點死在這兒。】

一—“從愛到恨只需要一次背叛啊!”

一—“都是體制內卷逼害的,本來關係這麼鐵”

一—“淋了雨就要撕別人傘,章惇這心態也太真實了?”

——“蘇軾:我在黃州種樹寫詩還挺開心的,你非要把我趕去儋州是吧?”——“章惇:你弟弟怎麼也來踩我一腳?得罪我的代價你懂嗎?”

——“人生起起落落,朋友變仇人也太真實了”

——“權力真的會腐蝕人性,看看章惇前後的變化”大漢位面。

漢武帝劉徹望著天幕中播放完的場景。眉頭緊鎖。

他轉頭看向身邊的張毒。手指不自覺地敲擊著案几。

這朝堂紛爭倒是讓他想起了晁錯之事。那些文人。

表面談笑風生。

背地裡卻是刀光劍影。不過比起晁錯的結局。這蘇軾倒是命大。至少還活著。

章惇此人倒是有幾分霸氣。可惜格局差了些。劉徹暗自思忖。若是在自己朝中。

這等人才定要好生培養。只是這般因私廢公。因嫌隙而迫害故友。實在不該。但凡在朝為官。黨爭是在所難免。可堂堂朝廷命官。

竟因私怨將對手一貶再貶。這等行徑著實令人不齒。這宋朝的官場倒是熱鬧。

不知這蘇軾最後能否挺過這一劫。劉徹站起身來。

在殿中踱步。他對著張騫道。

“你說這蘇軾既然文才如此出眾,為何不學學司馬相如,遠離這朝堂之爭?”

張騫正欲答話。

劉徹又道。

“罷了,文人固然風雅,可這天下大勢,終究還需文人治世。”

“只是不知這宋朝後來如何了,這般黨爭,終究是禍國之症啊。”劉徹忽然想起衛青、霍去病。

若是在世。定會嗤笑這等爭鬥。想他們馳騁沙場時。何曾在意過這些虛名。倒是自己當年。

也曾因一己之見廢黜太子劉據···望著天幕。

劉徹若有所思。這等朝堂傾軋。

倒讓他對這千年之後的王朝生出幾分興趣。不知這宋朝可會如大漢一般。

延續數百載?這新法、舊法之爭。最終又會如何收場?

大隋位面。

隋煬帝楊廣看完天幕中的內容。面色陰沉。

他轉向虞世基。眼中閃過一絲不悅。

這宋朝的新黨舊黨之爭。

倒是讓他想起了開皇年間的事。父皇在時。

朝中大臣分成了關隴貴族與山東士族兩派。可那時的爭鬥。

好歹還顧及君臣大義。

不似這般明目張膽地傾軋。楊廣端起茶盞。茶水已經涼了。他突然大笑起來。對虞世基說。

“你看這章惇,當年對蘇軾推心置腹,如今卻要至其於死地。”“這朝堂之上,倒是讓朕看出幾分門道。”

虞世基躬身回應。

“陛下說得是。這朝堂之上,過於分黨,終究不是良策。”楊廣放下茶盞。

眼神微動。

如今自己正修建大運河。也面臨不少大臣的反對。可那是為了富國強民。絕非這般因私廢公之舉。這宋朝的變法。倒是有幾分新意。

只可惜被這等黨爭所累。

“章惇此人,倒是與盧宣頗為相似””。”楊廣忽然提起這個朝中大臣。

“這幾日盧宣在朕面前,也是這般固執己見。看來這千年之後,朝堂之上的爭鬥也不會消停。”

楊廣踏上臺階。負手而立。宮人們噤若寒蟬。大氣也不敢出。

他望著天幕消失的方向。心中思緒萬千。

這後世的朝廷。

竟也如此熱鬧。

只是這般黨爭不休。

怕是會給社稷帶來動盪。這變法之事。

倒是值得玩味。

楊廣心中暗自盤算。

他倒要看看。這些文人爭來爭去。最後又將如何收場。

想到這裡。他對虞世基又說道。

“你說這蘇軾既然身陷圖圓,可會就此一蹶不振?”古人們望著天幕上的內容。

不禁感慨朝堂風雲變幻之快

“這宋朝的朝堂倒是熱鬧,新黨舊黨鬥得如此激烈。”

“可不是,把酒言歡時是手足,反目成仇時就要至死方休。”看著天幕上的種種變化。

不少人暗自慶幸生在當下。朝中雖也有爭鬥。

但至少不似這般明目張膽。那些官員之間的傾軋。

往往也就是些許言語上的不快。或是暗中使絆子。

還不至於鬧到這般田地。

“你們說這蘇軾也是個性情中人,若是學會些圓滑處世,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

“話可不能這麼說,他若是世故圓滑,哪來這些傳世佳作?”

眾人紛紛點頭。

這等才子在哪個朝代都是難得一見。只可惜生不逢時。

碰上了這等朝廷大變。

不過這變法之事倒也新奇。若是能在當朝推行。說不定也是一樁關事。

“依我看,這章惇也是被權力迷了心竅,當年的情誼說變就變。”

“可不是,若我有朝一日做了官,定要把握分寸,不似這般過於極端。”

看著天幕上的內容。

眾人不禁開始思索起自己的為官之道。當官容易。

做個好官難。既要顧全大局。又要保全自身。

這其中的分寸確實難把握。

“你們說這宋朝後來會如何?”

“誰知道呢,這等黨爭不休,怕是會留下諸多話柄。”望著天幕消失的方向。

古人們心中各有思量。這千年之後的朝廷風雲。倒是給了他們不少警醒。

只是這等大起大落的官場故事。看來是哪個朝代都少不了。

......

【公元1100年,宋哲宗24歲駕崩。沒有子嗣,黨爭不止。章惇和曾布在立儲一事上有了分歧。】

【曾布等人認為應該立哲宗的弟弟端王趙佶,而章惇認為趙佶“輕佻無行”,不宜繼承大統。這回章惇站錯隊了。】

【眾所周知,趙佶繼位成了宋徽宗,趙佶繼位後章惇被罷相,貶出京城,五年後病死於湖州團練副使任上。同年,遠在海南的蘇軾遇赦北歸,在次年六月途徑京口,偶遇章惇之子章援。】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