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臣也被他的笑聲感染。殿內氣氛輕鬆起來。李二心想。
這後世之人評說歷史。倒是別出心裁。不過這般評說。
倒也讓人忍俊不禁。東漢位面。曹操獨坐高臺。望著天幕上的內容。臉上露出玩味的笑容。郭嘉和荀彧站在不遠處。等待主公開口。
“這後世之人倒是會評說。”曹操將手中酒杯放下。
“文景積累,漢武揮霍,倒真是一出好戲。”典韋在一旁憨厚地說。
“主公,您看這些人說話怎地如此古怪?什麼氪金、速刷的。”“有趣,有趣。”
曹操大笑。
“若是讓這些評說之人來我這裡,定要與他們對飲一番。”荀彧上前道。
“明公,這漢武雖然窮兵黷武,但開疆拓土之功不可磨滅。”“子彧所言極是。”
曹操站起身來。
“不過這般揮霍國力,終究不是長久之計。你看他最後不也頒佈罪己詔了嗎?”許褚忍不住說。
“主公治下,可比漢武強多了。”曹操卻不以為然。
“強不強的,又有什麼意思?”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秦皇漢武,不過是順勢而為罷了。”程昱看著天幕說道。
“主公,您說這後面會不會有您?”“哈哈哈哈!”
曹操突然放聲大笑。
“我曹操何德何能與這些帝王相提並論?不過是一介臣子罷了。”夏侯惇不滿道。
“主公何必自謙?您匡扶漢室,功勞不在他們之下。”曹操提起酒壺。
給幾位心腹各倒了一杯。
“諸位,且看這後面如何。”
........
看著天幕上的歷史評說。街頭巷尾熱鬧非凡。議論聲此起彼伏。
世人感慨秦皇、漢武兩朝霸業。紛紛感嘆治國之難。這般評說倒也有趣。
將兩位千古一帝說得生動有趣。
只是這些新奇詞語著實令人摸不著頭臉。什麼速通、氪金。
聽起來倒像是在說些市井雜耍。
平日裡只在話本里聽說過這些帝王軼事。如今觀來。
倒也不似傳聞中那般高不可攀。這秦皇統一六國。
看似來得容易。
可背後也是幾代人的謀劃。漢武開疆拓土。雖說轟轟烈烈。
到頭來卻落得個悔恨終生。
最令人稱奇的是這般評說方式。竟如此活潑有趣。
往日裡談論帝王。不是戰戰兢兢。就是故作高深。
這般說法倒像是在街邊聽人說書一般。既解釋得明白。
又說得風趣。不過細細品來。
這些帝王也不過是凡人。有成就,也有過失。有輝煌,也有遺憾。前人之事。後人評說:倒也不必過分莊重。畢竟歷史這般遙遠。
若是能用輕鬆的方式講述。
反倒讓人記得更深。
這些新奇的說法雖然古怪。
卻也別有一番道理。
什麼繼承富二代、理財顧問。
說得倒是在理。
看來這說書人也是個妙人。
竟能將這些大事說得如此有趣。正當眾人議論紛紛時。
天幕又有新的變化。
這接下來的帝王會是誰?又會有什麼有趣的評說?這般新鮮的說法。
倒讓人越發期待起來。
【第三位,漢光武帝,劉秀。】
【劉秀是繼贏政和劉徹之後第三位到泰山封禪的皇帝。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後,天下四分五裂,各地諸侯四起,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劉秀在亂世中起兵經過12年征戰才得以統一天下,建立東漢王朝。再續大漢香火,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
【天下太平後,劉秀整頓吏治。簡化機構、偃武修文、與民休息,使東漢生產力在短時間內得以提高。史稱“光武中興”。】
【建武三十年二月,群臣上言,建議劉秀封禪泰山,劉秀以“開支過大,百姓怨氣滿腹”為由拒絕。兩年後,劉秀夜讀《河圖會昌符》時覺得裡面的話很有道理,隨即改變主意,讓人商議封禪事宜。】
【赤漢九世,當巡封泰山。若按照司馬相如所說的標準,劉秀要祥瑞有圖讖,要治世有光武中興,要功績有恢復漢室之大德,足以有泰山封禪的資格。】
一—“兄弟,你的皇位掉了,再搶一個吧。”
——“漢室正統續費成功。”
一—“讀書改變命運,河圖勸進封禪。”
——“建議改名為:省錢皇帝劉秀。”
——“光武:封禪太貴了→河圖:不要猶豫,買!”一—“簡化機構=裁員現場”
大漢位面。劉秀負手而立。
凝視著天幕上的內容。嘴角微微抽動。
冷雨夾雜著寒風吹得殿內燭火搖曳。映照著他若有所思的面容。
“陛下,這些評說倒是有趣。”伏完輕聲說道。
劉秀突然笑出聲來。
“後人倒是會說話,什麼省錢皇帝,倒是說到朕心坎裡去了。”耿弇在旁邊笑道。
“陛下,您看這些人說什麼伺服器的,倒是新鮮。”“朕倒覺得這些評說有道理。”
劉秀轉身走向殿中。
“什麼續費漢室,倒像是在說買東西一般。”
“不過說得也對,朕確實是把漢室的天下又續上了。”
鄧禹上前道。
“陛下,這封禪一事··”
“朕知道了,既然後人都這般說了,想必這封禪之事確有深意。”劉秀拍案而起。
“來人,傳朕旨意,準備封禪事宜。”馬成有些驚訝。
“陛下方才不是說開支太大···”殿內眾臣面面相覷。
沒想到陛下因為天幕上的幾句話就改變了主意。。“諸位愛卿,朕之前顧慮開支,但現在想來,這封禪之禮事關國運。”
劉秀正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