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色陰沉。
“此言荒謬!區區鐵柱,如何能渡天山之險?”秦始皇拂袖而起。
“朕多次征伐匈奴,深知天山之地,終年風暴肆虐。”“那些鐵柱在狂風中,必如草芥般倒塌。”
蒙恬卻不這麼認為。
“陛下,臣曾多次率軍穿越天山,這些鐵塔的根基怕是比城牆還要深厚。”“更令臣驚歎的是,它們居然能把北疆的力量輸送到南疆。”
“北疆的煤炭之力?”李斯撫須沉思。
“陛下,此物或許比我大秦的驛站傳遞還要迅捷。若能掌握這等技藝,何愁天下不一統?秦始皇注視著天幕中那些銀色的電線。
眼中閃過一絲異色。
“天下一統?哼,此物確能讓偏遠之地也享受中原繁華。”“但這些‘電力’究竟為何物?能讓千里之外的力量瞬息而至,莫非真有御風而行之術?”
這時天幕上顯示出心疆大地被點亮的景象。
秦始皇緊握雙拳。
他想起自己為統一度量衡。
打造馳道時的壯志。
而今天幕中展現的奇蹟。
卻遠超出他的認知。
“李斯,著人將這些圖景詳細記錄。朕雖不信這鐵柱能立於天山之巔,但若此術當真存在
必將勝過千萬驛站。”
鐵塔穿雲。
電線如龍。
這等奇觀在民間掀起一片譁然。
古人們紛紛議論。
有人驚歎這比天宮還要高聳的鐵塔
也有人感慨這遠超魯班造物的技藝
“這哪是鐵塔,份明是擎天柱噻!”
古人們腦海中浮現出當下運送物資的景象。動輒便是數月光景。
若是能有這等神物。
豈不是能讓天南海北的物資瞬間而至?
“就是就是,定是天庭派仙人下凡建的。”
騾馬成群結隊。
商隊跋山涉水。
那些常年缺鹽少布的偏遠之地。
或許再也不愁物資匱乏了。
“依我看,這定是神仙借法,凡人哪能造得出來。”
“莫要胡說,定是後世能工巧匠想出的法子。”
許多人不禁聯想到自家院裡那盞昏暗的油燈。想必都要歡天喜地了。
若是有了這等奇物。
夜晚豈不是也能如白晝般明亮?
那些靠著微弱燭火做工的繡娘、書生。
還有那些常年被沙漠困擾的地方。
若是也能點亮。
那該是多麼壯觀的景象。
“真想去摸摸那鐵塔是何等材質。”
“嘿,就怕你還沒爬上去,就被天山的風給刮跑嘍!”
人們鬨堂大笑。
但眼中依然難掩震撼。
在他們的想象中。
這等壯舉怕是連當年的禹王治水也要自愧不如。
雖然不明白這究竟是何等道理。但這般能讓天地為人所用的手段。
著實令人嚮往。
【理論上,最佳路線當然是直線。】
【但藉助衛星和三維掃描技術,我們能清晰的看到這片區域的組成。】
【寬廣的河流,險峻的冰川,脆弱的古蹟……】
【這裡危險和寶藏遍佈,暴力透過註定是不可取的。】
【讓我們開始繞行……(畫面開始急速倒退展示)】
【這樣的路線帶來了大量的轉角,轉角處的輸電塔既要承載導線自重,更要承載導線轉彎時的張力。】
【那麼以下幾種形狀的鐵塔(酒杯型、幹字型、貓頭型)哪種最適合轉彎呢?】
唐太宗:貓頭型最合朕意,
此形狀活似突厥戰馬昂首。又可左右迴轉。
既能前後騰挪。
朕征戰四方。
瞧那婀娜多姿的曲線。
深知此等靈活之勢最為取勝。
宋徽宗:依朕看。
還得是酒杯型。
與我瘦金體的用筆何其相似。
此塔若建成。
必是一道絕美的風景。
朱元璋:什麼貓頭酒杯的。
太過繁瑣!
老子就選幹字型。
那些花裡胡哨的設計。
又便宜又結實。
都給我省了!
乾隆:三種皆可用。
但要鍍金!
朕觀這鐵塔雖高。
但太過樸素。
不如依照圓明園的樣式。
讓工匠在塔身雕些祥雲繞鳳。
再點綴以金粉。
方顯皇家氣派。。
【現在揭曉答案,“幹字型”鐵塔不僅能平衡導線的橫向張力,還因造型簡潔而大大降低成本,成為了“轉角塔”的最佳選擇。】
【雖然輸電塔已經就位,我們和天山的交鋒卻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