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顯然明白,不同的戰爭要用不同的戰法。”諸葛亮頷首。
“他提到長城之戰的教訓,想必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用兵之道,貴在知變。”
“軍師,你看他說你被民間神化。”
劉備忍俊不禁。
“什麼呼風喚雨的本事,倒讓我想起當年你借東風的傳聞。”“主公說笑了。”
諸葛亮搖頭。
“用兵之道,不過是審時度勢罷了。”
“這位後世領袖能看出其中關鍵,想必也是久經沙場之人。”“這些後人倒也有意思。”
劉備忍不住感慨道。
“有的只知道神化傳說,有的卻能洞察軍事真諦。這位領袖能抓住關鍵,確實讓人佩服。大隋位面。
“jiaoyuan?這是什麼人物?後世竟敢對諸葛武侯評頭論足。”楊廣大笑不止。
“他說李二用兵有方?那個李淵手下的小兒子?可笑至極!”虞世基連忙附和。
“陛下說得對。那李二不過是個亂賊的兒子,有何資格與武侯相提並論?”“陛下一統南北,開鑿大運河,功績才是無人能及。”
“朕倒要看看這jiaoyuan有什麼本事。”楊廣冷哼一聲。
“他懂什麼?朕帶百萬大軍徵高麗,這才是真正的氣魄。”
“區區游擊戰術,不過是小打小鬧。”
宇文化及躬身向前。
“陛下說得極是,這些人怎懂得統帥之道?”
“陛下練兵百萬,聲威遠播,才是真正的帝王氣度。”“朕聽說關東一帶又在傳那李二的名聲。”
楊廣眼中閃過怒意。
“不過是個亂臣之子,也敢覬覦天下。這jiaoyuan竟然誇讚他用兵有方,真是可笑!”
虞世基撫須道。
“那李二如何比得上陛下?陛下的百萬大軍,才是真正的軍威。”
“這些後人妄加評論,實在是不知天高地厚。”
“他們說集中兵力有多重要,朕的大軍何等威勢,才是真正的軍事統帥之道。”楊廣不屑一顧。
“諸葛亮也好,李二也罷,在朕面前都不值一提!”
【很多人喜歡批判諸葛亮的軍事策略,但玩過三國志遊戲的都知道,他的策略沒什麼問題【在蜀漢先天弱勢,軍糧運轉困難的情況下,佔據隴西的決策是正確的。】
【諸葛亮作戰的詳細過程陳壽雖然記得不多,但從司馬懿的角度來看我們就知道了。】
【司馬懿是什麼人物?剋日擒孟達,百日平遼東的人物,面對比自己弱的對手,司馬懿是狠辣決斷手段盡出。】
【但是對上諸葛亮的四伐五伐就果斷採取守勢,以至於先是被嘲諷畏蜀如虎,後又得和曹睿演雙簧才能壓住一直被諸葛亮挑畔的眾將。】
【雖然在給自己弟弟司馬孚的回信裡描述諸葛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但那更多是和諸葛亮對線期間安慰隊友的場面話。】
【如果諸葛亮是孟達、公孫淵一樣的人物,你覺得司馬懿會不會來個剋日擒諸葛?還不是諸葛亮治軍嚴整,無機可乘才採取守勢?】
【插入影視畫面:司馬懿大喊“全軍衝殺蜀軍戰營,直奔諸葛亮四輪車。”】
“我不吃!我不喝!我要諸葛亮的四輪車!”
一—“司馬懿才是最好的證明,這老狐狸怕得要死”
一一“打不過就說人家志大哈哈哈”
——“防守反擊怎麼了,這不是很正常的策略嗎”
——“對強敵就慫,對弱敵就兇,老司馬了”
一—“軍紀嚴明確實是最大優勢,難怪司馬懿不敢輕舉妄動。”
——“蜀漢這麼弱都能讓司馬懿這麼慫,說明諸葛亮確實厲害”
一—“司馬懿:別問,問就是穩字當頭”
東漢位面
“後人竟敢如此評價我!”司馬懿握緊拳頭。強壓怒火。
“什麼叫畏蜀如虎?分明是為大魏江山計!”“父親用兵向來謹慎,後人怎能妄加揣測。”司馬師沉聲道。
“那諸葛亮確實難以對付,採取守勢不是很正常嗎?”“這些人懂什麼?”
司馬懿面色陰晴不定。
“孟達、公孫淵不過是烏合之眾,自然可以速戰速決。”
“諸葛亮治軍嚴明,後方穩固,若貿然出擊,反會中了他的計。”“父親說得對,當年蜀軍雖然糧早困難,但軍紀嚴明,不能輕敵。
“後人說父親和曹睿演雙簧,也太不懂軍事了。”司馬昭附和道。
“確實要穩住軍心。”司馬懿嘆了口氣。
“你們也知道,諸葛亮每次都在挑釁,將士們都憋著一股勁。
若不是陛下配合,恐怕早就有人忍不住出戰了。
司馬師低聲道。
“父親給叔父的信也被他們翻出來了。
“其實父親說得沒錯,諸葛亮確實謀略過人,但行軍太過謹慎。“那是私下裡的家信。”
司馬懿搖了搖頭。
諸葛亮確實是個勁敵,不然我也不會一再採取守勢。
“這些後人倒是看得明白,知道我是無機可乘才不敢妄動。”
“父親,他們說您是老狐狸,這倒是說對了。您確實比誰都清楚該怎麼應對諸葛亮司馬昭忍不住笑道。
司馬懿板起臉。
“放肆!不過···”他忽然也笑了。
“這些後人倒是有幾分見識,知道我不是怕他,而是不給他可乘之機。”大唐位面。
“諸葛武侯真是奇才。”李二神色肅穆。
“隴西地勢險要,他能佔據要地,確是戰略眼光。”
“我當年也曾藉助險要之地,才能抵擋李建成的精銳。”房玄齡捋須思索。
“陛下說得在理,司馬懿能在函谷關外按兵不動,就證明諸葛丞相確實厲害。這後人對戰略的分析倒也有幾分見地。”
“司馬懿這個人我很瞭解,他能在遼東百日平叛,說明能力不俗。”李二點點頭。
“但對上諸葛亮時卻如此謹慎,可見諸葛亮比我們想象的更有本事。”杜如晦也開口。
“諸葛亮治軍嚴明,這一點最為關鍵。我們當年能成事,不也是因為軍紀嚴明,將士用命嗎?”
李二饒有興致。
“不過真正的戰場上,可沒有這麼簡單。我在虎牢關外,也是靠著嚴明軍紀才能取勝。”房玄齡感嘆。
“諸葛亮能在蜀漢力量弱小的情況下,依然讓司馬懿如此忌憚,確實非常人能及。”“這倒讓我想起長安之戰。”
李二陷入回憶。
“有時看似處於優勢,反而要更加謹慎。”
“司馬懿能忍住眾將的壓力,確實有大將之風。”
“陛下說得對。”
杜如晦也很贊同。
“後人雖然隔著千年,但能看透其中道理,倒也難得。”李二站起身來。
“朝廷典籍裡應該多記載這些戰略智慧,讓後人能學到真正的用兵之道。”圍觀的古人們紛紛議論此番論調。
三三兩兩聚在街邊茶攤。品著茶水細細品味這段話。
“原來諸葛丞相用兵也是受限於國力啊。我們總以為他是天縱奇才,想怎麼打就怎麼打。
“打仗還真不是簡單事,我們當兵時總覺得將軍太過謹慎,原來這其中有這麼多門道。”“這麼說來,司馬懿也不是怕了諸葛亮,而是不敢輕舉妄動啊。”
茶客們不禁開始重新審視歷史。酒肆內一片熱鬧。
食客們你一言我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