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朕旨意。”
宋仁宗目光堅定。
“命史官修史時,要詳細記載每次戰役的來龍去脈。”“讓後人明白,治國安邦,豈是紙上談兵可以置喙的?”....
大明位面。
“這些後人倒是好笑。”李二負手而立。
“朕原以為千年之後,人人都通曉兵法,沒想到連地圖都看不明白就敢評判古人。”
魏徵面帶憂色。
“陛下,這讓臣想起從前在朝堂上,那些未曾領兵打仗的官員,也總愛對軍事指手畫腳。
“當年我攻打洛陽,整整三個月都未能拿下,這些人怕是以為天下城池都如紙糊的一般。李二目光如炬
“諸葛亮二十天就識破陳倉難下,反倒顯出其用兵之智。”
房玄齡深以為然。
“確實如此。當年陛下攻打襄陽,若不是事先佈置了奇兵,光靠強攻,不知要耗費多少時日。”
“朕看這些後人,竟比我們的時代還要浮躁。”李二搖頭。
“光憑一時成敗就妄加評判,連郭淮如何成長都懶得深究,真真讓人哭笑不得。”
“陛下所言極是。就像當年評價秦王破陣樂,若不知其中典故,旁人也只道是普通戰功。魏徵進言道。
“有意思。”李二忽然大笑
“現在看來,後世這些人怕是連《孫子兵法》都未必讀過。”房玄齡附和。
“是啊,他們只知道諸葛亮北伐,卻不知兵法雲‘十則圍之’的道理。守城一方本就佔優勢。”
“這些個後人果然有趣。”李二扶案而笑
“一邊說著科技發達,一邊連最基本的軍事常識都沒有。也不知他們是如何評價我大唐的征戰呢?”
宋朝的古人們聚在街頭巷尾。談論著天幕上的內容。
“看看這些後人,竟然還敢笑話諸葛丞相。我們現在天天和金兵打仗,誰不知道攻城有多街角傳來一陣喧譁。
大家紛紛議論起來。
有人感慨岳飛將軍北伐時的情景也是在城池前耗費時日
更有老兵回憶起當年守城的經歷。沒有糧草補給
光靠城池確實能拖住大軍。
“這些後人坐在屋裡寫寫畫畫就說能打仗,也不想想我們現在天天對著金兵,光是守住城池就已經耗盡全力。
茶館裡的食客們連連點頭。大家都經歷過戰爭。深知守城的優勢
一些商旅更是說起自己走南闖北。
光是看地形就知道進攻方要付出多大代價。“也不
後人是不是把打仗當成玩耍了。我們現在和金兵對戰,經常一個城池就要上幾個月。”
“諸葛丞相二十天就決定轉移目標,這分明是高明之處。”酒肆中響起一片附和聲
大家感慨著如今的戰事。
對比之下更覺得那些輕易評判古人的後世之人可笑。畢竟親身經歷過戰爭的人。
才知道戰場上瞬息萬變計劃趕不上變化。。
“聽說連地圖都看不懂就敢指點江山,這些後人怎麼比我們還不如?現在的小孩子都知道打仗要看地形。”
街坊鄰里們說起自家孩子。都能認得地圖上的山川形勢。畢竟在這個戰亂的年代。
這些都是生存必備的常識。對比之下。
那些坐而論道的後人。反倒顯得有些可笑。
“也不知道這些後人,要是真讓他們來打仗,能撐過幾天。我們現在天天面對戰事,哪敢像他們這般輕狂。”
眾人紛紛點頭。
感慨後人總愛居高臨下地評判古人。卻不知兵家大事。
實在不該如此輕率。
【很多人拿jiaoyuan批評過諸葛亮軍事,我能找到大概這麼一段資料。】
【晚年的jiaoyuan依舊對詩文、史籍有著不泯的情懷,也因此留下了眾多別具一格的評點古今人物的文字。】
【諸葛亮被民間神化的滿腹錦囊,呼風喚雨,jiaoyuan卻對他的分兵持有異議,對集中兵力的唐太宗李二、明太祖老朱的用兵才能,jiaoyuan則評價甚高。】
【其實jiaoyuan的定位和諸葛丞相還蠻像的,都是領袖型人物,但分不分兵都是要看實際情況的。】
【jiaoyuan說劉備諸葛亮關羽三分兵力,指的應該是劉備攻打劉璋的時候,先帶了一部分兵馬入川,後來進攻張任不順還折了龐統,才讓諸葛亮帶著張飛趙雲前來支援,留關羽守荊州。】
【問題在於劉備前線壓力已經很大了,如果不能迅速拿下蜀中其他各處,別說打到成都了,劉備自己都快撐不下去了。】
【而且jiaoyuan說這話的時候更多可能是想強調游擊戰中集中有優勢兵力的做法,或者是長城時期一四方面軍分兵的教訓,個人覺得並不是什麼批評諸葛亮的說法。】
——“不同時期不同戰術,這很正常吧”
——“感覺jiaoyuan說這話是在總結自己的經驗”
——“游擊戰和常規戰術確實不一樣”
一一“蜀中那會兒不分兵真不行,地形太複雜了”
——“這不就是結合實際情況嘛,挺合理的”
——“龐統要是沒折在這裡就好了”
——“這波解釋到位,算是還原歷史真相了”
——“看來是被斷章取義了,jiaoyuan說這話有特定背景”
——“這事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沒有固定答案”
大明位面。
“後世竟有如此了得的統帥。”老朱撫掌大笑。
“不但懂得用兵之道,還精通古今,還諸葛亮分兵之事都說得明白。”劉伯溫點頭附和。
“這位後世領袖確實見解獨到。陛下當年也是從游擊戰打出來的天下,深知兵力調配的關鍵。
“他說得不錯。”
老朱眼中閃過回憶的神色。
“當年我在濠州起兵時,也是先以遊擊為主。等到實力壯大,才開始集中兵力打大仗。”“諸葛亮入川時的情況,跟這完全不同。”
李善長思索片刻。
“陛下說得是。蜀中地勢複雜,不分兵把控各處要道,反而會讓主力陷入困境。”“這個jiaoyuan很有意思。他評價我和李二用兵之能,必定也是深諳其中道理。老朱捋著鬍鬚。
“打天下時要因地制宜,游擊戰和統一戰爭,確實該用不同的戰法。”
“是啊,就像陛下平定天下後,也改變了之前的戰術。這位後世領袖顯然也經歷過類似的轉變。”
劉伯溫感慨。
“朕也覺得他不是在批評諸葛亮,他是在總結自己的經驗。”老朱站起身來。
“當年長城之戰吃了分兵的虧,所以特別強調集中兵力的重要性。”
“確實如此。陛下平定江南時,何嘗不是根據形勢調整戰術。這位後世領袖能看透其中關鍵,實在難得。”
李善長補充道。
“後世能出這樣的人物,朕很欣慰。”老朱神色欣然。
“他不但能總結經驗教訓,還懂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樣的統帥,必定也打下了一番大事業。”
東漢位面。
“天下英雄,各有所長。”劉備神情肅穆。
“後世這位領袖能從軍事角度分析利弊,確是難得。”諸葛亮輕撫羽扇。
“主公說得是。當年我們入川,若不分兵把控各路,反倒會陷入被動。”“張任一帶地勢險要,若不及時增援,恐怕更多將士會遇險。”
“軍師當年定下的策略很對。”劉備回想往事。
“若非分兵據守,龐統遇難後,我軍恐怕會全線崩潰。”
“這後世領袖雖然推崇集中兵力,但他說得對,要看實際情況。”姜維也開口附和。
“丞相用兵靈活,從不拘泥於一法。就像北伐時改變戰術,也是隨機應變的體現。”“這位後世領袖說游擊戰要集中優勢兵力,必定是經歷過類似的戰事。”
劉備微微一笑。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