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刈羽

第19章 三大法寶

如此賞罰分明,就使得魏武卒在前期擁有極強的戰鬥熱情和極高計程車氣。吳起也在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後,為魏國奪取了秦國在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之後,繼承吳起的衣缽,並將這一套發展的極致的人名為商鞅。

而商鞅平生最不喜歡給百姓畫餅。

自從秦國丟失了河西之地,歷代秦國國君會對大臣、百姓灌輸著‘河西民眾苦不堪言,大家的家人也是一樣吧?我們要發揚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積極踴躍為收復河西的失地做出應有的貢獻’。

可這樣的話術一次兩次可能還有些作用,時間一長很多人就會麻木了,甚至還有一部分人會認為自己的國君又在畫大餅、職場PUA。要知道,秦國在丟失了河西之地、函谷關後,僅剩的不少領土都是貧瘠之地,大部分的百姓都不一定能解決自己的溫保問題。

等到商鞅執掌秦國大權並進行變法後,秦軍在短時間裡就變成了山東六國談之色變的虎狼之師。

在商鞅看來,宣傳最為將就的就是對口。秦國的歷代國君有東出進而統一六國的理想,好,很好,很有精神。若是你給秦國的百姓頻繁講這個理想和志向是不現實的,秦國百姓所需要的東西很簡單,就是想要自己的財產能夠增加,想要更多可耕之地、更大的房子,想要人人羨慕的地位。

於是,商鞅就設計出了十八等爵位制度,將個人的發展與秦國的命運牢牢聯絡起來。什麼是封建?簡單來說就是每一個等級的人都有相應的特權。只要爵位每升一級,就能獲得更多的良田、宅邸、僕人,還能穿更好的衣物,吃更好的食物,逝世也能在墳前多種一棵樹,甚至是成為奴隸的家人都能成為自由民。就算是戰死沙場也不用擔心身後之事,爵位和戰功都能由自己的子嗣來繼承。

可以說,商鞅就是用爵位、授田、世襲來滿足了秦國百姓最為原始的功利心。

有誰不想過好日子?從一個地位較低的百姓甚至是奴隸翻身成為大貴族,這是從理論上來說是極有可能的。

只是,這一切都是有前提的——必須是要打勝仗。因為只有打了勝仗才能打掃戰場。

但是,這樣的制度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

軍爵制度原本應該是激勵所有人的有效手段,隨著低階爵位的泛濫以及人性自私,逐漸成為了一種榮譽稱號。

這就好比是一塊大蛋糕,開國元從功臣分走了最大的一塊,後來的底層就只能分走一小塊。而底層再想像商鞅時代那樣直線上升,幾乎就是白日做夢。

這也是府兵制所產生的原因之一。

像清定這樣一沒系統,二沒金手指,只能藉助來自前世的記憶來儘可能增強上條家的實力。

很快,清定便趁著府中長尾家也在休養生息之際,將自己的想法付諸於行動。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