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越後一國遭到了饑荒,還導致一部分百姓選擇賣兒賣女換取食物。
為了幫百姓贖回他們的子女,清定還動用了上條家金藏之中的錢財,將贖回的子女送回他們的父母那裡。
不僅如此,清定還下令治下領國各地的奉行、代官,將荒野之中的屍骨盡數妥善安葬,並要求本誓寺、米山寺等寺院派出僧人進行法事。
畢竟在封建社會里,農業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經濟成分,絕大多數的百姓是農民。因此,改善農民的經濟狀況、恢復發展農業是“存百姓”的關鍵。
清定深知一昧的出錢出糧去救濟也非長久之計,畢竟自家的餘糧也不是很多,總不能一直讓那些災民白吃白拿。很快,他就想到了一個後世經常使用的政策——以工代賑。
即以消極維持農業勞動力的賑濟支出變成積極的,從而達到賑恤饑民和興修水利等多重目的。
最早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由管仲提出——“若歲凶旱水泆,民失本,則修宮室臺榭,以前無狗後無彘者為庸。故修宮室臺榭,非麗其樂也,以平國策也。”
如此一來,上條家就能幫助受災領民以及流民在越後一國之中有活幹、有收入,可謂是惠而不費、一石多鳥。
同時,上條家也能趁機大肆整修北國街道、三國街道等重要道路,以及疏浚信濃川、魚野川、輕井川、橫山川、前川等諸多領內的河道。
清定甚至還將進入上條領就食的兩萬餘流民之中,挑選出了五百名青壯招募為常備足輕;次一等的兩百餘人則是充當上條家的金堀眾,負責去上田銀山進行開採,在必要之時還能在攻城之時進行土工作業,以及切斷守軍的水源。
就這樣,因清定頒下諸多重農恤民、以工代賑的政策,使得他深受越後七郡武家、百姓的擁戴,其聲望日重。
反觀關東八國、甲信兩國、東海道諸國等地的那些強力大名,他們此時卻忙著互相攻伐,爭奪地方霸權,並沒有重視領內的受災情況,導致治下領民的大量流失,可謂是千村萬落如寒食,不見人煙空見花。
與此同時,伊達晴宗在被伊達稙宗一方三面夾擊之下,逐漸力不能支,便派遣親信重臣桑折景長作為使者,前去出使上條家,希望上條清定能向自己伸出援手。
面對來自伊達晴宗是求援,清定陷入了沉思。
若是上條家站在伊達晴宗一方,那麼不單單是上條家被捲入伊達天文之亂中,甚至還會有很多越後武家也一併捲入。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雖然上條家摻和伊達天文之亂可能會在短時間裡無法抽身,但可以趁機攻打站在伊達稙宗一方的蘆名家,並奪回蘆名家侵佔的越後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