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唐朝皇帝的威信衰落,各地藩鎮割據,為了籌措糧餉進行消滅割據勢力的戰爭,唐德宗開始對茶葉徵收什一稅——茶葉銷售收入的十分之一將被作為稅金徵收。這項稅收政策執行了兩年,大唐的財政狀況就有所改善。
在之後的歲月裡,每當朝廷財政困難的時候,都會開徵茶葉稅以解燃眉之急。大和年初,唐文宗又想出了一個辦法來,把所有的茶葉交易都放在官府開設的市場內,茶葉由官府統購統銷就解決了定價問題。由唐文宗宣佈的茶榷制度,使茶葉成為國家壟斷的交易。這是一條對後世影響重大詔書,茶榷制度從唐文宗時期制定以來,直到太平天國以後才被取消。最初制定茶榷制度的唐文宗並沒有想到,自己為了增加稅收的一個舉措變成了一個延綿千年的國策。
茶葉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被當成了戰略物資。
在宋代,茶葉跟戰馬息息相關,這時中原王朝已經失去對北方草原和河套地區等養馬地區的控制,也就是說要想獲得戰馬,只能透過交換的方式與產馬地區的民族各取所需。
那麼中原地區到底有什麼東西,能引起少數民族的興趣呢?著名的絲綢之路是中西方貿易的橋樑,在絲路上運輸的主要貨品絲綢、棉布、茶葉和瓷器都是中原地區的特產。並不是每樣特產都能從草原地區交換到足夠的戰馬,首先,對於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文明而言,瓷器的易碎性決定了這只是少數貴族的玩意兒。棉布和絲綢曾經是唐代後期交換馬匹的主要產品。
但是,布匹和棉布並不是不可替代的,皮製品和羊毛製品足以替代布匹使用。如果絲綢棉布的價格過於昂貴,邊疆民族可以減少交換數量或者乾脆停止進口。茶葉,無疑更適合承擔這個功能,從生產的角度來看,出產茶葉的地方往往是丘陵地區,這些地方並不適合種植其他農作物。也就是說,中原文明要想擴大茶葉產量,根本不會擠佔原有的糧食、棉花等作物的產能。更重要的是,茶葉是中原文明獨有的作物。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完全不合適茶葉的生長。
由於飲食結構的問題,北方少數民族對於茶葉的依賴性遠遠高於中原民族。中原王朝的統治者對茶葉又具有完全的定價權,於是,茶葉變成了今天的石油一樣的政治性商品和戰略物資,也成為中原王朝用來化解或控制北方遊牧民族的武器。茶馬交易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了明王朝,朱元璋繼續推行“以茶制戎”的政策。明朝初年的茶馬貿易價格是“馬一匹,茶千八百斤”。然而到了明代中葉馬價已經壓低至“上馬八十斤,中馬六十斤,下馬四十斤”。邊境部落對此自然非常不滿。遼東、宣府、甘州等地,屢屢因為茶葉貿易而起爭端。為了阻止私商,明王朝政府採用關閉茶馬互市的方式來懲罰購買私茶的邊境部落。由此類似清河城戰役這樣的茶葉戰爭,在明代中葉之後頻繁發生。
“假市易以羈縻控馭,為制番上策”。明王朝以茶馬互市作為制約邊患的利器,統治者們片面地認為只要控制了茶葉的供給,就能控制住遊牧民族,一勞永逸地除去邊患。然而,大明王朝忘了自身國力的強大,才是維護繁榮與安全的王道。明王朝內部權力鬥爭的傾軋,守邊官兵的種種貪腐問題,使得茶馬互市的天平向著關外傾斜了。
邊境部落漸漸被明王朝時而靠封閉茶市作為要挾的手段感到厭倦,並且不再甘心把辛苦養大,視為生命的牛馬換取少得可憐的茶樹葉子。茶馬貿易使得明王朝強大興盛,然而最終由於過於相信自己對資源的壟斷,整個王朝還是被原本臣服在茶葉武器之下的北方少數民族推翻。
清定在從負責對朱舍裡部進行貿易的御用商人本間光重處獲知朱舍裡部缺少茶葉之事,自然就想到了後世最為常見的磚茶。
磚茶又稱蒸壓茶,顧名思義,就是外形像磚一樣的茶葉,它也是緊壓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以茶葉、茶莖,有時還配以茶末壓制成的塊狀茶。是天朝茶商在湖北發明的一種茶葉加工產品。
茶磚的形狀通常為長方體,表面平整,色澤深褐,質地堅硬。茶磚的緊壓程度較高,這有助於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保持茶葉的品質。同時,茶磚在泡製時能夠緩慢釋放茶葉的香氣和味道,使茶湯更加醇厚。
其實,磚茶的製造工藝並不繁瑣:
一、在採摘茶葉的過程中選擇新鮮嫩葉,通常使用曬青工藝將其處理為幹茶;
二、將幹茶進行破碎,以手工研磨為主(後世可以使用機械碾壓的方法);
三、將破碎的茶葉與適量的水進行混合,讓茶葉充分溼潤;
四、將溼潤的茶葉放入茶磚磨具(傳統模具通常由木質或鐵質製成,後世則多采用不鏽鋼等材質,以提高生產效率和衛生標準)之中,使用手工施力將茶葉壓制成磚狀;
五、壓制完成後,將茶磚從模具中取出,並進行修整,修整過程中,需去除邊緣的毛刺和不平整部分,使茶磚更加美觀;
六、待茶磚乾燥後可以進行包裝,以防止受潮和異味侵入,包裝材料通常選用透氣性好的材料,茶磚應存放在乾燥、通風、避光的環境中,以保持其品質。
現如今,上杉家治下領國之中,盛產茶葉,且品質較好之地有駿河國的靜岡茶、武藏國的狹山茶。
雖說山城已經被上杉家所靜謐,但仍有不少領民因躲避戰火而遠走他鄉,這就導致宇治茶並不能在短時間內恢復產量。
為此,清定只能將靜岡茶、狹山茶銷往朱舍裡部,以換取戰馬、海東青、銅、金、銀、大理石、玄武岩等朱舍裡部控制範圍內的特產。